中政易动决策网报道 暑期未成年人上网时间增多,各类针对青少年的网络诈骗案件进入高发期。警方与法院近期公布多起典型案例,揭露“返利诱惑”“游戏皮肤”“网络打赏”等骗局新套路,提醒家长与孩子提高警惕。
“扫码支付18.8元就能返利888元?”温州16岁高中生小琳被社交平台广告吸引,添加“客服”后扫码转账。对方得知其年龄后,谎称“未成年人支付导致账户冻结”,威胁需用成年人手机“协助解冻”。在诈骗分子诱导下,小琳提供外婆手机验证码,致外婆银行卡万元存款被转。所幸其13岁妹妹及时报警,民警启动紧急止付机制,成功追回钱款。警方提醒,此类骗局常以“低投入高回报”为诱饵,再用“账户冻结”“家长追责”等话术施压,需坚决拒绝提供他人手机及验证码。
湖北监利小学生小夏暑假沉迷“蛋仔派对”,在社交平台看到“免费领皮肤”帖子后留言。对方以“上传游戏素材”为由获取信任,随即变脸称“未成年人参与活动致官方数据库冻结”,并冒充律师威胁“不配合将扣父母银行卡3万元”,还出示伪造律师证。因害怕被责骂,小夏偷拿奶奶手机,按要求下载腾讯会议开启屏幕共享,导致手机操作权限被远程掌控,奶奶账户6.5万元被转走。警方指出,此类骗局已从“冒充客服”升级为“律师、警察身份恐吓”,家长需严禁孩子开启屏幕共享功能。
北京13岁女生小雨因伤居家休养时,用家长手机注册语音社交平台,被男主播以“恋爱互动”“PK打榜返现”等话术诱导,3个月内打赏46万余元。家长发现后起诉平台与主播,主张未成年人行为无效。法院审理认为,主播以欺骗感情诱导打赏,平台未履行监管责任,最终调解返还大部分款项。法官提醒,平台需加强未成年人识别技术,家长应管理好支付密码,关注孩子网络社交动态。
防骗提示:上网需谨记“三不”——不扫陌生二维码、不泄露验证码、不开启屏幕共享;家长应设置支付限额,定期检查消费记录,同时加强对孩子的情感陪伴与网络安全教育。
暑期未成年人上网时间增多,各类针对青少年的网络诈骗案件进入高发期。警方与法院近期公布多起典型案例,揭露“返利诱惑”“游戏皮肤”“网络打赏”等骗局新套路,提醒家长与孩子提高警惕。
“扫码支付18.8元就能返利888元?”温州16岁高中生小琳被社交平台广告吸引,添加“客服”后扫码转账。对方得知其年龄后,谎称“未成年人支付导致账户冻结”,威胁需用成年人手机“协助解冻”。在诈骗分子诱导下,小琳提供外婆手机验证码,致外婆银行卡万元存款被转。所幸其13岁妹妹及时报警,民警启动紧急止付机制,成功追回钱款。警方提醒,此类骗局常以“低投入高回报”为诱饵,再用“账户冻结”“家长追责”等话术施压,需坚决拒绝提供他人手机及验证码。
湖北监利小学生小夏暑假沉迷“蛋仔派对”,在社交平台看到“免费领皮肤”帖子后留言。对方以“上传游戏素材”为由获取信任,随即变脸称“未成年人参与活动致官方数据库冻结”,并冒充律师威胁“不配合将扣父母银行卡3万元”,还出示伪造律师证。因害怕被责骂,小夏偷拿奶奶手机,按要求下载腾讯会议开启屏幕共享,导致手机操作权限被远程掌控,奶奶账户6.5万元被转走。警方指出,此类骗局已从“冒充客服”升级为“律师、警察身份恐吓”,家长需严禁孩子开启屏幕共享功能。
北京13岁女生小雨因伤居家休养时,用家长手机注册语音社交平台,被男主播以“恋爱互动”“PK打榜返现”等话术诱导,3个月内打赏46万余元。家长发现后起诉平台与主播,主张未成年人行为无效。法院审理认为,主播以欺骗感情诱导打赏,平台未履行监管责任,最终调解返还大部分款项。法官提醒,平台需加强未成年人识别技术,家长应管理好支付密码,关注孩子网络社交动态。
防骗提示:上网需谨记“三不”——不扫陌生二维码、不泄露验证码、不开启屏幕共享;家长应设置支付限额,定期检查消费记录,同时加强对孩子的情感陪伴与网络安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