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记者北京报道
在连云港市东海县安峰镇,海拔不足百米的安峰山曾是当地村民眼中的"绿宝石"。山间清泉潺潺,松柏四季常青,既是周边村落的生态屏障,也是老一辈人记忆里的休憩之地。然而如今,这座承载着乡愁的山体却布满了触目惊心的"伤疤"——裸露的岩石断面在阳光下泛着灰白,重型卡车碾压出的土路蜿蜒如蛇,碎石堆成的小山包挤占着农田边界。更令人费解的是,在媒体曝光、群众多年举报的背景下,这里的非法采矿活动非但没有收敛,反而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
举报人的绝望:从镇到省,举报信堆成了"山"
"这是我整理的举报材料,从2018年到现在,光实名举报就有37次。"举报人徐先生从铁皮柜里搬出一摞文件,纸张边缘已被反复翻阅磨出毛边。在这份厚达数厘米的材料里,有附带GPS定位的现场照片,有记录卡车出入时间的视频片段,还有各级部门的信访回复函。
徐先生指着2023年拍摄的卫星地图说:"你看这三块红色标记区域,都是没有采矿许可证的盗采点。最东边的矿场原本是片果园,现在被挖成了深20米的大坑;中间的矿点直接削掉了半个山嘴,下雨时泥水全冲进下游的水库;西边那个更隐蔽,藏在废弃窑厂后面,夜里机器响得像打雷。"
据徐先生介绍,安峰山现有四个采矿点,仅"福如东海"矿业公司持有合法开采手续,其余三家均属非法盗采。"合法矿场有固定开采范围,每天下午五点准时停工,运输车辆都按指定路线走。但那三家非法矿场就不一样了,白天关门歇业,晚上通宵作业,卡车大灯能把半边山照得跟白天一样。"
当地村民王大爷的家距离非法矿场不足800米,他的卧室窗户正对着采矿点。"夜里根本睡不着,破碎机的噪音能震得窗户框发颤,粉尘大的时候,早上起来桌子上能抹下一层灰。"王大爷掀开院子里的菜罩,原本翠绿的青菜叶上蒙着一层灰黄色的粉末,"去年种的三亩小麦,收成真不如往年一半,麦穗上全是石渣子。"
让村民们感到无助的是,他们的举报似乎陷入了"举报-停工-再开工"的循环。"每次举报后,镇里会来检查,矿场停工两三天,等风头过了又照常开工。有次市里来执法,扣了三辆卡车,结果第二天就放了,说是'证据不足'。"徐先生无奈地说,最近一次举报是2024年3月,省自然资源厅回复"已责成地方整改",但他4月去现场查看时,发现矿场新增了两台破碎机。
利益链条上的"怪象":从借钱到放行的全链条庇护
非法采矿为何屡禁不止?徐先生的话揭开了冰山一角:"盗采者私下说,镇里财政紧张时,曾多次向他们'借款',累计有几百万元。你说这钱借了,还怎么好意思真管?"这一说法在多位村民口中得到印证,有曾在矿场打工的村民透露,2022年春节前,曾看到镇政府工作人员在矿场办公室停留数小时,"后来听老板说,是来'商量资金周转的事'。"
顺着采矿点往山下走,一条宽6米的土路直通省道,路中间设置的限高架上标注着"限高2.5米",但架子两侧的水泥墩已被拆开一个缺口,刚好能容重型卡车通过。"这限高架装了三年,就没真正起过作用。"村民李大姐说,"白天用铁链锁着,晚上就有人来打开,有时候干脆把铁链扔在路边。"
在安峰镇与隔壁平明镇的交界处,几处临时堆放点暗藏玄机。下午四点后,挂着本地牌照的轻型货车开始在这里聚集,半小时后,满载碎石的重型卡车从矿区方向驶来,将石料转卸到轻型货车上。"重型车不敢出镇,就用小车'蚂蚁搬家',送到这里交易,每车石子能赚300多块。"一位货车司机透露,"只要给矿场老板打个电话,说要多少吨,什么时候要,他们全包送到位,根本不用操心路上的事。"
东海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2023年发布的行政处罚公示显示,安峰镇非法采矿相关案件有11起,罚款总额23.7万元。但记者核算发现,这些案件涉及的盗采量超过5000吨,按市场价计算非法获利近200万元,罚款金额不足非法所得的12%。"罚点钱就完事,相当于给非法采矿发了'通行证'。"徐先生直言,"有次矿场被罚款5万元,老板当天就交了,晚上机器开得更响,像是在庆祝。"
监管困局背后:谁在为非法采矿"开绿灯"?
"非法采矿能持续这么久,关键在于形成了完整的利益链。"连云港市一位不愿具名的自然资源领域专家分析,"从山体开挖、石料加工到运输销售,每个环节都需要有人提供保护,否则不可能在多次举报后仍正常运转。"
这位专家指出,非法采矿的核心痛点在于运输和销售。"矿石不同于其他商品,必须通过重型车辆运输,而这类车辆在县道、乡道行驶需要特殊审批。安峰镇的盗采石料能顺利运出,要么是有人提供了通行路线信息,要么是监管环节被打通,甚至可能存在'带车'收费的情况。"
更值得关注的是资金流向问题。村民反映的"镇财政向盗采者借款"说法,虽未得到官方证实,但在多地类似案件中,"以借代贿""以罚代刑"是常见的利益输送模式。"如果地方财政对非法采矿存在资金依赖,监管自然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专家说,"当执法者与违法者形成利益共同体,举报、曝光就很难撼动既有的利益格局。"
记者就安峰山非法采矿问题联系东海县相关部门,安峰镇政府办公室工作人员表示"正在开展专项整治",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则称"已安排执法人员加强巡查"。但截至发稿,并未收到具体的整治措施和处理结果。
站在安峰山山腰远眺,合法矿场的围挡整齐规范,而不远处的非法采矿点却在雨后露出更大的豁口。徐先生指着山脚下的农田说:"那片地原本能种两季庄稼,现在被矿渣埋了一半。再这样挖下去,过不了几年,安峰山可能就只剩个名字了。"
评论:斩断利益链才能还青山本来面目
安峰山非法采矿的久治不愈,暴露出基层治理中的深层次问题。从表面看,是监管不力、执法不严;往深里究,则是利益链条的盘根错节与权力监督的缺位。
山体是不可再生的生态资源,每一次非法开挖都是对自然的掠夺,每一堆碎石背后都可能藏着权钱交易的肮脏。群众的举报信堆成了山,媒体的曝光一次比一次深入,可非法矿场依旧机器轰鸣,这不仅消耗着公众对法治的信心,更透支着地方政府的公信力。
要根治安峰山的盗采顽疾,不能仅停留在"罚款-停工"的浅层次整治,必须进行"外科手术式"的彻底清查:一查非法采矿的资金流向,看看是否存在公职人员参股、借贷等利益关联;二查运输销售环节的"保护伞",顺着货车行驶轨迹追踪"放行"者;三查监管失职背后的责任,对多次举报未处理的情况启动问责。
青山不会说话,但每一道伤痕都在无声呐喊。唯有斩断非法利益链,让违法者付出代价、让失职者受到追责,安峰山才能找回失去的绿意,村民才能重新拥抱安宁的夜晚。这场关乎生态与法治的较量,不能再让群众等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