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作为城市绿色出行的重要工具,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日益沦为非法广告的“重灾区”。由于共享单车属于企业提供的“公共交通产品”而非“城市公共设施”,这类新业态缺乏针对性罚则,违法成本低,导致打击效果有限,成为城市精细化管理的一道难题。
为改变这一状况,四川省成都市自今年5月起,采取“刑事打击+行政处罚+民事诉讼”的组合治理模式,精准施策。成效显著,全市共享单车违法广告问题率从治理初期的16.5%大幅降至2%以下,为破解类似城市治理难题提供了可借鉴的“成都经验”。
高位统筹,凝聚部门合力
问题的严重性在一次市民投诉中凸显。今年5月初,市民李女士通过12345热线反映,武侯区双楠路周边共享单车坐垫上被喷涂了大量色情小广告。这仅是冰山一角。作为全国共享单车投放量第三大城市(100.8万辆),成都日均骑行量巨大(210.7万次),在为市民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为违法小广告张贴提供了温床。
5月9日,成都市委政法委迅速牵头,召集交通、城管、公安、市场监管等市级部门及中心城区党委政法委,专题研究治理方案,明确了“快速治标、综合治本、动态督办”的思路。当日,全市即开展大规模清理行动,共出动城管执法人员2289人次、企业运维人员2047人次,排查单车21.1万余辆次,清理各类违法小广告83700余个,包括涉黄、金融、虚假销售等多种类型。
随后的网格员抽查(5月12日)显示,问题车辆占比仍高达16.5%。工作人员梳理发现,这些非法广告主要涉及涉黄涉诈、办证刻章、网贷套现、医保公积金套现、代开发票、租房宣传等八类,潜藏着破坏市容、滋生犯罪、引发负面舆情等重大风险。
精准施策,压实各方责任
面对严峻形势,市委政法委于5月20日、21日连续召开会议,深化部署。针对八类非法广告,明确了网信、金融、城管、市场监管、医保、税务、公积金、邮政、城运等15个市级部门的职责分工,强化跨部门协作与行政执法、刑事司法衔接,形成全市“一盘棋”治理格局。多部门联合执法队随即奔赴重点区域展开排查。
同时,成都市通过通报、约谈、致函总部等方式,督促美团、青桔、哈啰三家运营企业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加强车辆“投放—运维—回收”全周期管理,及时清除车身违法广告并上报犯罪线索。鼓励企业创新技术手段,如更换防粘贴坐垫、喷涂防粘贴涂层、安装防粘贴车筐网格等,从源头上进行防范。
法治亮剑,形成强力震慑
治理不仅要堵,更要依法严惩。7月11日,成都高新区法院公开审理了一起典型案件。原告某共享单车公司起诉被告苗某、范某侵权。原来,苗某与女友范某因店铺生意不佳,竟购买印章在包括原告公司在内的数百辆共享单车车座上印制广告招揽生意。5月10日,公安机关认定二人故意损毁公私财物,依法作出行政处罚。单车公司随后提起民事诉讼,法院当庭判决苗某、范某书面道歉并赔偿各项损失2500元。
此案彰显了运用法治思维解决难题的决心。共享单车上非法小广告的泛滥,实则是城市“牛皮癣”的升级版,必须从源头上追究粘贴者、制作者的责任,让其付出高昂代价。
全市公安机关部署专门警力加强街面巡逻,连续发布《警情通报》形成震慑。5月8日以来,累计抓获涉案人员300人,侦办刑事案件17起,刑拘28人;查处行政案件200起,行政处罚266人。市委政法委会同相关部门梳理优化了处罚依据,加大行政处罚力度,同期查处违规乱张贴案件61件,罚款共计6480元。
为斩断利益链条,市委政法委还协同法检公司等部门,研究支持运营企业通过民事诉讼向幕后指使、委托张贴非法广告并进行非法引流的实际获益者索赔,坚决打击黑灰产业链。
创新机制,力促长效常治
为动态掌握成效、压实责任,市委政法委组织网格员开展了8次大规模抽查,累计抽查单车136万辆次,发现问题车辆12万余辆次。同时,会同城管部门开展6次蹲点检查,检查533个集中停放点,发现问题车辆1万余辆次,均督促整改或回收清理。在持续高压治理下,问题率显著下降,最近一次抽查已低于2%。
市交通局创新性地将治理成效与企业运力配额挂钩。按照既定流程,对市城管委通报的责任履行不力的企业,由市交通局相应调减其运力配额。截至目前,已累计动态调减美团、青桔、哈啰三家运营企业配额共4857辆,相关车辆已退出市场运营。
群众参与是长效治理不可或缺的力量。在市委政法委推动下,美团、青桔、哈啰均已推出激励政策,对在线举报和主动清理违法广告的骑行用户给予次卡或优惠券奖励,有效发动了社会力量,共同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