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趋严下的“障眼法”
尽管相关部门持续强化电子烟管控,实施"线上禁售令"并禁售除烟草口味外的调味电子烟,看似电子烟已远离网络与未成年人,但《法治日报》调查发现,电商平台涌现大量号称"不含烟碱(尼古丁)"的雾化器产品。这些产品外形、使用方式酷似电子烟,且提供多种口味,引发变相销售电子烟的质疑。
青少年成目标群体
高中生冯硕(化名)已成为这类"果味雾化器"的忠实用户。他在电商平台轻松购得外观时尚、宣称"0尼古丁"的一次性雾化器,售价不足30元,商家未进行任何年龄核验。记者搜索发现,此类商品充斥平台,部分商家以"医疗器械"名义销售,用醒目标语撇清与电子烟关系,却展示大量用户吐雾视频,吸引包括未成年人在内的消费者。
隐秘的电子烟交易链
调查揭示更隐蔽的销售模式:商家以无尼古丁雾化器引流,在商品评论区暗示或通过私聊提供含尼古丁产品。电子烟商家刘铭透露,为规避监管,许多卖家以雾化器为掩护,引导消费者转至社交平台交易,或利用雾化器订单虚假发货实际电子烟产品。
监管明确界定与持续打击
国家烟草专卖局已明确将草本雾化器纳入电子烟监管范畴。2024年发布的批复文件规定,无论是否含烟碱,凡雾化供人吸用的产品均按电子烟管理。相关部门联合行动,通过技术对比否定其医疗器械属性,并废止相关分类界定,从源头阻断注册可能。目前电商平台搜索"草本雾化器"已触发监管提示。
平台责任亟待压实
尽管国家自2019年起层层收紧电子烟管控,包括线上禁售、口味限制及广告禁令,变种电子烟仍借道电商平台流通。中国人民大学刘俊海教授指出,平台对"擦边球"产品的默许实为责任缺失,需强化审核机制,清除可疑商品并打击隐蔽引流行为。厦门大学姜孝贤教授强调,平台应主动关停违规店铺,对属性存疑产品及时报请监管部门定性,否则将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专家呼吁体系化治理
专家一致认为,仅靠消费者辨别无法解决变种电子烟问题,需通过完善监管框架、压实电商平台主体责任,彻底切断电子烟类产品的网络流通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