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标“文字游戏”频设陷阱,消费者权益与市场秩序亟待守护

发布时间:2025-07-09 08:40:38 浏览量:755

“这难道不是另一种形式的欺诈吗?”湖北武汉的赵女士近日来信反映,她在商店购买的“一品牛肉干”,回家细看才发现并非牛肉制品,而是猪肉,“一品牛”实际只是该商品的商标名称。

近年来,部分生产企业热衷于在商标上玩“文字游戏”、打“擦边球”,引发消费者广泛质疑。这类容易造成误解的商标是否合法合规?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读者、网友和专家。

6d81e544832b14b642394324f4311b01.jpeg

花样迭出:误导性商标令人防不胜防

浙江杭州的乔先生在公司楼下超市本想购买“if”品牌的椰子水,结果却买回了外观极其相似的“tf”品牌产品。这瓶椰子水不仅含有多种添加剂,其包装设计更是极具迷惑性。乔先生在社交媒体分享此经历后,不少消费者表示曾“中招”。除了仿冒包装,“文字游戏”类商标更为常见。

一位视频博主分享了他网购“黑猪肝”的经历。他看到一款标价7.9元的“小尾花黑猪肝”,准备下单时注意到品牌是“小尾花黑”,才意识到这并非黑猪猪肝,而是普通猪肝。他感叹:“这价格对于普通猪肝来说并不便宜,商家就是在玩文字游戏。”

更有甚者,截取描述性词语注册为商标,搭配在商品品类上误导消费者。例如,“六个核桃”是商标,饮料营养价值不等于六个核桃;“手打”作为今麦郎挂面的注册商标,并不代表挂面是手工制作;“汇源100%”同样是商标标识。一些生产企业还使用营造效果氛围的商标,如“潘婷3分钟奇迹”精华露,其包装背面小字标注“潘婷3分钟奇迹是注册商标,非功效宣称”。更有商家将标识伪装成成分描述,如“冰肤之萃”补水芦荟胶包装上醒目的“99”字样,下方小字解释“99是指久久坚持补水”,而非芦荟含量99%。海天蚝油瓶身显著的“零添加耗油”大字与侧面小字解释“防腐剂含量未检出”也曾引发争议。

还有的商标初看普通,但与特定食品品类结合便产生误导语境。记者在超市看到“树上摘的”椰子水、“山里采的”葡萄汁、“森林里的”白桦树汁等饮料。包装上这些形容词被突出显示,配以商品名,极易引发消费者对产品来源的联想。然而仔细观察,这些词语右上角标注了小小的“TM”(使用商标标志),意味着“树上摘的”等与椰子汁的实际采摘并无直接关联。值得注意的是,记者在中国商标网查询发现,部分具有误导性的注册商标也通过了核准,例如白象“多半袋面”,实际净含量仅比普通方便面多约30%,并非字面理解的“多半袋”。

多重危害:侵害权益、扰乱秩序、增加风险

生产企业为何费心设计这类商标?核心目的在于通过模糊性、暗示性词语,让消费者误以为产品具有特定品质、产地或认证,从而增加销量、抬高价格,获取不当利益。

人民网“人民投诉”收到网友投诉,其在拼多多平台“五常市海浪粮油店”购买的“五常长粒香”大米,执行标准为普通大米的GB/T1354,而非正品五常大米的标准GB/T19266。商家在宣传和外包装上显著标注“五常大米”,极易误导消费者。商标“文字游戏”还能卖出高价,如同为1千克猪肋排,带有“壹号土”商标的产品售价达170多元,远超其他品牌黑猪排骨的60多元。

此类商标还可能带来食品安全风险。例如,标有“0蔗糖”或“无蔗糖”的产品可能含有其他升糖成分(如葡萄糖),糖尿病患者误食后存在健康隐患。有网友反映,购买了两款外观相似、都标有醒目“0”字的酸奶,结果一款是“0蔗糖”(含其他糖),另一款是“0添加”(含蔗糖),极易混淆。

河北威县读者吴睿鸫在来信中指出:“那些利用商标打擦边球的企业,借助消费者认知偏差获利,挤占了诚信经营企业的市场空间,可能导致‘劣币驱逐良币’。”更令消费者无奈的是维权困境。消费者需自行举证购买决策受商标误导影响,并追溯货源进行鉴定,取证成本往往远超商品价值。此外,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宣告问题商标无效或提出异议均需支付费用,维权成本高昂。

根源与对策:审查存漏洞,监管需协同

针对此类现象,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法研究所副所长陈健指出:“《商标法》明确规定,带有欺骗性、易使公众对商品质量等特点或产地产生误认的标志,不得作为商标使用。即便注册成功,使用中也应遵循诚实信用原则。经营者提供商品信息应真实全面,否则需承担民事责任。”

那么,为何这些误导性商标能顺利使用甚至注册?中国贸促会专利商标事务所商标版权诉讼处副处长吴红霞分析:使用商标(TM标志)无需核准即可使用,其误导性在使用前难以发现;注册商标审查环节,不同审查员对“误导性”的判断可能存在差异。部分申请人还会通过拆分商标规避审查,例如将“壹号土猪”拆分为“壹号土”和“猪”分别注册,使拆分后的商标(如“壹号土”)与商品特点关联减弱,审查难度增加。

消费者权益受损后并非无计可施。陈健表示,消费者可向商家主张损失赔偿及价款三倍的惩罚性赔偿(不足500元按500元计)。此外,可寻求消费者协会、市场监管部门帮助,必要时可提起诉讼。吴红霞建议监管部门从注册和使用两端发力:在注册环节,优化审查标准,强化对潜在误导性商标的筛查力度,可运用大数据进行语义分析;在使用环节,结合举报线索加强监控,及时查处问题商标。

浙江温岭读者王军荣强调,根治商标“文字游戏”关键在于常态化协同治理:监管部门应建立联合执法机制,集中查处案件;行业协会应推动商业伦理公约规范企业行为;可建立商标注册信用承诺制度,对欺骗性注册主体宣告商标无效并列为失信;加强违法信息共享公示,形成监管合力,共同维护健康市场秩序与消费者权益。

备案号:沪ICP备2024044193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3919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沪网文(2024)2439-1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24070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06160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191-838 举报邮箱:dai@yidongjuece.com 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总机:010-57279123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莲宝路9号
Copyright 2018-2024 www.yidongjuec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