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政易动决策网报道 国家卫生健康委与中国残联近日联合发文推进残疾人友好医疗机构建设,要求完善无障碍通道、语音服务等设施,标志着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落实再迈新步。2025年9月1日,该法迎来施行两周年,两年来残疾人居家出行便利度显著提升,权益保障更有力。
残疾人需求已从设施向信息、服务等多领域扩展,法律实施让新期待逐步落地。视障博主黄莺感慨,盲道铺设、智能红绿灯提示等物理无障碍设施给了她独立出行的底气;手机读屏、软件无障碍设计等信息服务,助她平等获取学习资源。北京路口“零高差”改造、盲文版人大会议文件等细节,让王永澄代表感受到“摸得着的民主”,彰显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中国残联表示,无障碍建设已覆盖社会生活各方面,新需求回应更精准。
科技成为无障碍体验升级的重要引擎。黄莺常用的地图无障碍导航能实时语音指引方向,物理与信息无障碍双重保障,让她在学习生活中与他人共享发展机会。目前3000余家网站及App完成适老化改造,1765种药品试点说明书无障碍改革,智能公交系统、听障呼救小程序等技术应用,持续优化残疾人生活体验。
法规政策体系日趋完善筑牢法治根基。湖南等多地出台无障碍建设地方性法规,交通运输部等部门联合部署适老化出行服务,住建部要求新建工程严格执行无障碍国标,鼓励城市设施“专项体检”推进改造。中国残联指出,健全的法规体系为无障碍环境建设提供坚实法治保障,未来将持续提升残疾人获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