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政易动决策网报道 现实中,部分企业为规避用人成本,用“学徒”“合作”等名义掩盖真实用工。法律人士提醒,若学徒实际承担员工职责,双方仍属劳动关系。
摄影师康某入职广州某摄影公司一年,未签合同、未缴社保。离职时公司称其为“学徒”,康某诉至法院。公司辩称康某仅接受合作摄影师指导,属培训学习;康某则提交打卡记录、工资条等证据,显示需向公司汇报补卡,且公司自2021年9月起规律转账。法院审理认为,公司对康某进行考勤管理,其从事的摄影工作属公司业务范围,且有规律报酬,最终认定双方存在劳动关系。
类似“假学徒”现象在劳动密集型行业频发。深圳坪山法院法官简小飞指出,建筑、美容美发等行业企业常借此规避社保、加班费。蛋糕店学徒张某入职后仅做杂务,未接触蛋糕制作,老员工透露“学不好不给工资”,最终无奈离职。
如何辨明真假?关键看两点:是否存在管理从属关系——劳动者需遵守单位规章制度、接受工作安排;是否有经济依附——单位支付规律报酬。微信聊天记录、考勤记录、转账凭证等均可作为证据。
企业该如何合规招学徒?律师谈自成建议,若纯培训且收学费,需具备培训资质,属技术培训合同关系;若学徒参与经营,应建立劳动关系。企业可与劳动者约定服务期,劳动者违反约定需支付违约金;对涉密岗位,可设竞业限制条款。
简小飞法官提醒,企业招学徒时可签书面协议,明确培训内容、考核标准等;学徒转正后及时签劳动合同,约定工资、期限等,避免法律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