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政易动决策网报道 一则关于教室保洁的通知在家长群中引发讨论,班级家委会提出的两种选择——付费聘请保洁或家长轮流值日,让教育中的责任边界问题再次成为焦点。
“到底是孩子上学还是家长上学?”近日,泸州市一名小学二年级学生家长在四川省“问政四川”平台上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原来,该家长所在班级的家委会发出通知,要求家长们共同出资聘请保洁人员负责教室日常卫生打扫。
家委会通知引争议
通知中,家委会向家长们提供了两种选择:一是缴纳一定费用,由班级统一聘请专业保洁人员负责教室清洁;二是“自愿”到校亲自参与卫生打扫工作。
这一安排迅速在家长群中引发了不同反响。支持者认为,聘请保洁可以减轻家长负担,同时也能保证教室的清洁质量;而反对者则质疑,学生教室的日常保洁是否真的需要借助外力解决。
“打扫教室本是一件小事,却要通过家委会聘请保洁来完成。”这位在问政平台留言的家长表达了自己的困惑。在他看来,教室保洁作为学生校园生活的一部分,其责任归属值得商榷。
家校责任边界引思考
事件曝光后,不少网友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有网友直言:“我们小时候都是学生自己打扫教室,现在却要家长出钱或亲自上手,是不是有些矫枉过正?”
也有网友表示理解:“双职工家庭确实时间紧张,出资请保洁不失为一种解决方案。”但这种理解中仍带着些许无奈。
教育专家指出,这一现象背后反映的是当代教育中家校责任边界的问题。随着教育理念的变化,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程度日益加深,但如何划定合理的参与范围,仍需各方共同探索。
寻找合理解决方案
在舆论关注下,如何妥善解决教室保洁问题成为了焦点。有教育工作者建议,可以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计合理的劳动教育方案,让学生参与到力所能及的清洁工作中。
“既不能完全将保洁责任推给家长,也不应忽视培养学生劳动习惯的机会。”一位资深班主任表示,教室保洁可以成为培养学生责任感和集体意识的契机。
也有家长提议,可以采取灵活方式,比如每月安排一次家长参与的深度清洁,日常保洁则由学生和老师共同完成,在减轻家长负担的同时,也保证学生的参与度。
教育无小事,教室保洁这一看似平常的事务,实则牵涉着家校共育的深层思考。在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同时,如何通过日常小事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与劳动习惯,值得每一位教育参与者的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