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那达慕:搏克——千年非遗的力量传承

发布时间:2025-08-20 14:11:36 浏览量:1051

中政易动决策网报道  近日,内蒙古乌兰毛都草原与格根塔拉草原上,兴安盟、乌兰察布两地那达慕盛会相继启幕,作为"男儿三艺"之一的搏克比赛,以其独特魅力引游客驻足、全网直播。这项蒙古语意为"摔跤"的运动,承载着约2000年游牧文明记忆,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搏克赛场仪式感十足。伴着低沉悠扬的"乌日亚"赞歌,身着裸胸跤衣、脚蹬蒙古靴的搏克手们,跳着模仿熊、狮、鹰等动物的舞步分两队入场。脖颈间飞扬的五彩将嘎、跤裤外绣满吉祥图案的套布,皆是实力与荣誉的勋章。

竞技时,搏克是力量与技巧的碰撞,技术动作逾千种,规则却简单纯粹:不分年龄、体重、身高,一跤定胜负,参赛人数必为2的次方,近年最大规模赛事曾有1024人同场竞技。"摔跤之力在腰,决胜之智在心",草原谚语道出其精髓——赛场拼心态,场外守初心。资深解说乌恩其说:"尊重规则、敬重对手、礼敬观众,是搏克手的立身之本。"

如今,这项古老运动正焕发新生。退休教授巴雅尔晋格乐参与起草多版《搏克竞赛规则》,在保留传统内核的同时推动其更文明化、易传承。它吸纳柔道等技巧,蒙古国、美国选手亦现身赛场;牧民平日放牧,夏季赴各地参赛,地方政府冬春组织集训,中小学开设兴趣班,女子、儿童赛事渐兴。更有青少年凭搏克功底跨界柔道、中国式摔跤,成国家级健将后返乡任教,当起"启蒙师傅"。

搏克早已超越竞技本身。牧民以优秀跤手之名给孩子命名,晚辈亦将前辈之名作"艺名"——锡林郭勒草原7旬跤王查干扎那(意为"白色大象",象征力量),其名被5位现役选手沿用。"90后"牧民查干扎那便是典范,6次问鼎512人赛事、150余次夺冠,还是全国摔跤健将。"搏克是草原的语言,每次交手,都在延续草原的心跳。"乌恩其的话,道尽这项千年运动的文化分量。

备案号:沪ICP备2024044193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391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沪零字第P11747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沪网文(2024)2439-1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24070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06160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191-838 举报邮箱:dai@yidongjuece.com 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总机:010-57279123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莲宝路9号
Copyright 2018-2024 www.yidongjuec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