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政易动决策网报道 8月18日是第8个中国贫血日,我国贫血总患病率约20%,孕产妇、婴幼儿及高龄老人为高发人群。中医“血虚”与西医“贫血”常被混淆,二者有何区别?中医又该如何调理?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肿瘤科主任王跃给出了解答。
西医“贫血”是明确的疾病名称,指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减少,携氧能力下降,无法满足组织器官需求的综合征。其核心判断标准为血红蛋白浓度下降:成年男性<120克/升、女性<110克/升、孕妇<100克/升。
中医理论中的血虚,则指体内血液亏虚或血液濡养功能减退,导致脏腑、经络、组织失养。常见表现为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脚麻木等,与西医“组织器官缺氧”的状态有相似之处。
二者虽都可能出现面色苍白、唇甲色淡、头晕乏力、心悸等虚弱表现,基础均为机体供氧、营养不足或免疫功能减弱,但本质不同:“贫血是‘数量概念’,强调血红蛋白数值降低;血虚是‘功能概念’,更关注血液濡养、温煦等功能减弱,比如血虚可能引发低热、肢体震颤等‘血虚发热’‘血虚动风’表现。”王跃解释,贫血患者多伴随中医血虚证(如肿瘤化疗后贫血常伴乏力心悸),但血虚者未必贫血(如免疫神经衰弱者辨证为血虚,血红蛋白却正常)。
中医调理贫血注重辨证论治,常见以下证型:
气血两虚型:多见于慢性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心悸、舌淡苔白、脉细弱。调理以“补气生血”为原则,用当归补血汤(黄芪配当归,黄芪用量为当归5倍),体现“气能生血”理念。
脾胃虚弱型:常见于营养不良性贫血,症状有食欲不振、腹胀便溏、身形消瘦。需健脾养血,用香砂六君子汤(党参、白术、茯苓、木香、砂仁)理气醒脾,搭配四物汤(熟地、当归、白芍、川芎)增强补血效果。
肝肾阴虚型:化疗后或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多见,表现为头晕耳鸣、五心烦热、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调理需滋肾填精,用左归丸(含熟地、山药、枸杞、山茱萸、龟板胶烊化等),共奏滋阴补肾、填精益髓生血之功。
脾肾阳虚型:肾性贫血或慢性贫血患者常见,症状为畏寒肢冷、夜尿频多、水肿。调理以温阳养血为主,用右归丸(含熟地、菟丝子、杜仲、鹿角胶烊化等),助阳气化生血液,温暖四肢百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