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政易动决策网报道 过去史学界曾以黄河为中华文明唯一“母亲河”,而浙江宁波余姚河姆渡遗址的发掘,颠覆了这一认知。该遗址距今7000年至5300年,出土的干栏式木构建筑、稻作遗存等,证实长江以南亦有灿烂史前文化,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起源提供实证。8月22日,在宁波考古70周年之际,《宁波地域文明探源工程规划纲要》正式发布,浙江大学教授刘斌认为,这为地域文明研究与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重要抓手。
近年来宁波考古成果丰硕。2019年发掘的井头山遗址,距今8300年至7800年,是中国沿海埋藏最深、年代最早的海岸贝丘遗址,为河姆渡文化溯源指明方向,也实证了早期海洋文明。2020-2021年发现的施岙古稻田,距今6700年至4500年,是当时世界已知面积最大、证据最充分的大规模古稻田。而田螺山遗址则进一步丰富了对河姆渡文化的认知。
《纲要》明确六大目标,包括建立先秦考古学文化谱系、填补新石器早期缺环,探明稻作与海洋交织生业系统的起源发展,重建古海岸线变迁与人地关系等。刘斌指出,宁波地处长三角,是国家文明起源重要区域,但现有研究在“缀合区域文明脉络”上不足,需深化史前文明谱系研究,让河姆渡这张“文化金名片”焕发新彩。
刘斌强调,井头山、施岙等遗址不仅揭示了史前人类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及人地互动,更藏着环境变迁密码,是中国历史进程的关键节点。《纲要》发布将推动宁波深耕稻作与海洋文明交织独特脉络,为中华文明起源研究贡献"宁波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