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政易动决策网报道 近年来,“采菌体验”成云南等多地新兴生态旅游项目,但游客涌入山林的“打卡式”采摘渐失初心。在苍山等地,大批游客为寻菌深入野路,手持铁耙翻土“掘地式”采摘,未成熟菌子被采空,拍照后随意丢弃,致土壤结构破坏、地下菌丝网络断裂。这种掠夺式行为不仅出现在云南,北灵山野韭菜被薅秃、多地破坏性赶海亦屡见不鲜,生态警钟持续敲响。
西南林业大学专家指出,野生菌子实体生长仅需3至7天,地下菌丝却需2至5年与植物形成共生菌根。连年高强度采摘会削弱菌丝再生能力,翻动地表还会加速水分流失,影响昆虫、兰花等共生生物,破坏整个生态链。云南财经大学教授明庆忠警示,“竭泽而渔”式旅游或致不可逆生态灾难,最终“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为平衡保护与体验,各地正探索破解之策。楚雄州出台全国首个野生菌保护规范性文件,推行“科学采菌五步法”:用木棍轻挖菌子、保留幼菌与菌根、采后复原土壤等,还通过253.5万亩“包山育菌”模式,终结“谁见谁采”乱象,2024年实现野生菌产值45.6亿元,生态经济双赢。苍山保护区则加强巡查,今年已查处33起违法入山案件,筑牢保护防线。
生态旅游的正确打开方式在云南三河村可见一斑。当地依托320余种鸟类资源发展观鸟经济,村民化身“鸟导”,带领游客近距离观鸟、了解生态,既守护了绿水青山,又通过民宿、餐饮实现增收。专家强调,生态旅游应遵循“有限开放、惠益共享”原则,游客需敬畏自然,做到“只留影像,不留痕迹”。
如今,从楚雄的科学采菌规范到三河村的观鸟经济,各地正以制度与实践探寻人与自然和谐之道。随着国家公园体系建设推进,生态旅游正成为高品质生活新时尚,而守护每一寸山林的生态基底,方能让“采菌之趣”与“山林之美”永续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