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破局:关键在打通应用场景

发布时间:2025-07-24 13:39:22 浏览量:457

氢能拥有绿色低碳、能量密度高、来源广泛等显著优势,被视作未来能源体系不可或缺的“关键拼图”。尽管技术不断进步、政策持续支持、资本热情高涨,但过去几年,氢能产业却如同挂着一档轰鸣的卡车,声势浩大却进展缓慢。其产业化、商业化进程步履蹒跚,与表面的热度形成鲜明对比。

问题的核心在于应用场景的缺失。锂电池能迅速普及,并非技术完美无缺,而是成功抓住了电动自行车、网约车、储能电站等量大面广、痛点明确、商业模式清晰的“落脚点”。对于氢能而言,制约其发展的核心瓶颈,并非单纯的技术或成本问题。关键在于缺乏足够体量的终端应用来分摊成本、验证并优化商业模式。没有大规模的应用场景,氢能的技术优势难以转化为市场竞争力,产业生态也无法形成良性闭环。因此,氢能要走出“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亟需找到真正的好场景、大场景。

轻型交通:一个潜在的突破口?

7月初,广东东莞街头出现了一批特殊的电动自行车。它们没有传统的充电接口,取而代之的是小巧的氢燃料电池和储氢罐,标志着东莞首批氢能两轮车商业化运营项目的启动。按规划,到2025年底前,将有200辆这样的氢能两轮车穿梭于城市,为外卖骑手、快递员等高强度用户提供新的出行选择。这为氢能普及提供了新思路。

那么,氢能两轮车是否是一个有效的突破口?从需求契合度看,我国拥有庞大的电动自行车市场,充电慢、续航焦虑、充电安全等问题日益突出。尤其在外卖、快递等高频使用场景中,对高效补能和长续航的需求极为迫切。氢能两轮车换氢时间短(通常几分钟),续航里程可达80公里甚至更高,且采用固态金属储氢技术,安全性相对较高。

从技术门槛和成本控制看,相比汽车,两轮车对燃料电池功率、系统复杂度的要求较低,技术实现和成本控制相对容易。这降低了企业研发和产品迭代的压力,有助于更快实现产品落地和商业化运营。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氢能两轮车的加氢需求相对集中,如外卖配送站、快递网点等。可配套建设小型撬装式加氢设施,其占地面积小、建设周期短、投资成本低,有效降低了基础设施建设的难度和初期投入压力。

选准场景的标准

虽然氢能两轮车领域的探索能否成功尚需时间检验,但它为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破局的关键在于精准选择场景,并全力打通从技术研发到市场应用的完整闭环。

选准场景需遵循几个关键标准:

1.痛点明确:现有技术(如锂电池)无法很好满足需求,存在明显的市场空白或短板(如续航、补能速度)。

2.价值凸显:氢能应用能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如运营效率提升)和环境效益(零排放)。

3.闭环可行:所选场景具备构建相对独立、可控的“制-储-运-加-用”小生态潜力,或能有效融入现有产业体系,形成协同发展。

4.规模潜力:目标市场容量足够大,既能支撑初期的市场推广,又具备未来持续增长的空间。

多元场景潜力巨大

除了轻型交通,众多领域具备成为氢能关键场景的潜力:

港口/矿区重型机械:作业环境相对固定,对续航和动力要求高,排放问题突出,氢能优势显著。

固定式热电联供:利用氢能发电供热,可实现能源高效利用和清洁供应。

长距离固定路线物流车:氢能的长续航和快速加注优势可有效提升物流效率。

绿色化工原料:以氢气替代传统化石原料,助力化工产业绿色转型。各地、各行业应结合自身特点,勇于探索,积极培育更多可持续的应用场景。

打通闭环需合力

打通从场景到商业的闭环,需要政策、资本、企业在同一维度对话。政府支持应更精准,不再“撒胡椒面”,而是对特定场景的关键基础设施给予针对性补贴,并设定明确的补贴退出年限以稳定市场预期。产业链上下游需围绕选定的场景联合攻关降本,共享数据、共担风险。各方需通过“小切口”场景(如氢能两轮车)培育用户习惯,积累运营数据和经验,实现产业链的局部突破,为在更大场景(如重卡、船舶)推广铺平道路。

氢能的未来,不仅在于技术的“高精尖”竞赛,更在于应用的“接地气”落地。我们需要强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创新意识和投入决心,积极探索多元化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在真实的市场竞争中实现氢能价值,最终推动整个氢能产业蓬勃发展。

备案号:沪ICP备2024044193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3919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沪网文(2024)2439-1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24070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06160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191-838 举报邮箱:dai@yidongjuece.com 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总机:010-57279123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莲宝路9号
Copyright 2018-2024 www.yidongjuec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