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风吹日晒的路边蹲守,到设施齐全的规范市场;从权益无保障的单打独斗,到保险兜底、精准对接的“星级”服务,北京正加快建设规范化零工市场,为灵活就业劳动者打造“暖心港湾”。2024年政策引领下,成效初显:今年上半年已助力16.3万人次就业,发放报酬3907万元。
从“趴活儿”到“进港”的温暖转变
清晨的北京通州马驹桥,结束了一夜快递装卸的李师傅并未返回住处,而是在崭新的零工市场内踱步。这里曾是非正规招工的聚集地,如今已焕然一新:明亮的大厅、凉爽的空调、免费的早餐……劳动者无需再在路边“趴活儿”。“两天420元,地铁小工,去吗?”劳务经纪人韩树文上前询问。“走!”李师傅爽快答应。他喜欢日结工作,月入七八千元,高峰时能挣到1.5万元,支撑着远在老家的父母和两岁儿子的生活。在京打拼20多年的他,过去常遭遇“黑中介”欠薪和物品丢失。如今的市场让他倍感温暖:“像家一样,有事找工作人员,累了能休息、看电视。”临走前,他总不忘带上在市场充满电的“超大充电宝”。
“零工之家”的活力与关怀
“居家保姆月薪多少?”“包吃住7000元。”门头沟区零工市场近期在西长安中骏世界城商圈火热开展“就业有门 零工同行”主题活动。区人社局联合多部门举办户外招聘会,优质企业带来家政保洁、餐饮帮手、课后辅导等多种岗位,满足不同需求。零工市场展位前人头攒动,工作人员忙着扫码登记。人社局局长化身“导览员”,详细讲解便捷小程序、安心保险和赋能培训等“法宝”。活动吸引500余人参与,近150人达成就业意向,并为300余人次提供了政策咨询、法律保障及清凉服务。门头沟区零工市场自投入运营以来,打造“零工之家 就业有门”品牌,构建“一门通办+一键直达+一域一点”服务体系,线上线下双轨运行,精准匹配零工供需,营造安心、放心、贴心、暖心的就业环境。这里不仅是办事点,更是“能量补给站”:热水、休息区、免费充电、微波炉、小药箱一应俱全,还设有调解台、信息屏和技能培训课堂,为奔波的零工群体赋能充电。
服务升级与权益保障
7月11日,主打家装零工服务的石景山区京石零工市场完成升级,全新亮相。市场内划分明确:零工休憩区、合作洽谈区、岗位浏览区、技能培训室和仲裁调解室。除了满足充电、饮水、歇脚等基本需求,还不定期开设“零工课堂”,传授家装知识、法律常识、安全防护及人社政策,让零工人员“长本事、明权益”。石景山区采取“线上平台+线下市场”联动模式,通过区级“就业直通车”平台,将京石市场与9家街道就业(零工)驿站贯通,引导企业发布岗位,驿站收集居民需求,动态充实零工岗位池。同时,引导零工人员“退路进场”,根据市场需要进行短期技能培训,拓宽就业渠道。市场还联动周边商户提供平价餐食等生活服务,降低生活成本。更关键的是,石景山区创新推出“零工保险”,为擦窗的家政阿姨、雨天送餐的骑手、搬运材料的装修师傅等可能面临的意外伤害提供兜底保障,将权益保护从“口头承诺”变为“制度保障”,让打拼者收获“稳稳的幸福”。在京石市场,零工人员能获得稳定的活计、贴心的服务和坚实的保障。
成效与展望
北京市零工市场建设已形成分布合理、便利可及的公共就业服务网络。下一步,市人社局将进一步完善体系,指导各区主动对接产业链、用工链,深挖餐饮、家政、零售、美容等生活性服务业及建筑、物流、环卫等领域岗位潜力,为零工人员提供更多元化的就业机会,满足劳动者灵活多样的就业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