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乡村产业振兴见闻:多元发展促村民增收

发布时间:2025-10-20 09:18:29 浏览量:877

中政易动决策网报道  深秋时节,内蒙古兴安盟科右前旗的乡村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当地通过发展特色养殖、农产品加工和农旅融合等多元产业,有效带动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探索出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在巴日嘎斯台乡水库村,70岁的村民崔永清正在自家庭院的冷棚里忙碌着。他养殖的柳根鱼今年预计可带来两万多元收入。"守着棚子就能挣钱,心里特别亮堂。"老人满意地说。然而在2018年,这个村还是集体经济"空壳村"。通过利用扶持资金建设生产加工基地,发展林下鸡、冷水鱼等特色养殖,如今村集体经济已突破150万元。村里151户家庭都建起了冷棚,实现"四季生财"。

与此同时,"80后"返乡大学生郭丽丽创办的合作社则为村民提供了另一条增收途径。她的甜糯玉米加工厂在旺季可吸纳200多名村民务工,手快的村民月收入可达4500多元。2016年,她又成立了电子商务服务站,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年销售额达600万元左右,创设了60多个就业岗位,人均年增收5000余元。

除了传统种养殖业,农旅融合也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新引擎。科尔沁镇平安村依托番茄产业基地,开发了系列研学课程,自2022年营业以来累计接待游客近23万人次,旅游收入达800余万元。邻近的柳树川村则通过整合乡愁文化馆、农耕博物馆等资源,打造产城融合基地,带动1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创业,为村集体增收14.4万元。

据了解,这些创新举措不仅盘活了农村资源,还构建起完善的联农带农机制。村民们不用外出务工,既能照顾家庭,又能获得稳定收入,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备案号:沪ICP备2024044193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391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沪零字第P11747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沪网文(2024)2439-1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24070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06160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191-838 举报邮箱:dai@yidongjuece.com 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总机:010-57279123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莲宝路9号
Copyright 2018-2024 www.yidongjuec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