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城乡融合闯新路 双向赋能绘就振兴新图景

发布时间:2025-07-24 11:39:21 浏览量:363

重庆作为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十四五”以来在新型城镇化与乡村全面振兴上双向发力,探索大城市带动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的城乡融合新路径。数据显示,2024年重庆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2.14%,居中西部首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降至2.24∶1;脱贫区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至20605元,增速连续四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8d23f303c16b1fe7aa39e63671305895.png

要素双向流动激发活力

走进重庆巴南区二圣镇集体村,云林天乡景区3000多亩花木基地吸引着八方游客。景区负责人周林笋介绍,这片曾经的荒地如今年均接待游客80万人次,带动农家乐、民宿等业态蓬勃发展。2023年7月,这位原浙江宁波企业高管将户口迁入集体村,成为巴南区“城市人才落户农村”的首例。在村党委书记郑孝前看来,城市人才下乡为乡村注入新动能——2021年以来,200多名年轻人返乡创业,村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城乡要素流动呈现双向奔赴之势。巴南区作为重庆中心城区唯一的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率先放宽城镇落户限制,并建立进城农民权益保障机制。惠民街道辅仁村通过盘活60多亩闲置土地打造智慧种植基地,既保障进城农民权益,又为村集体年增收20万元。巴南区乡村振兴促进中心主任林润秋表示,当地已实现重庆首单集体建设用地挂牌交易、首个农村权益退出试点等突破,城镇化率从2021年的83.9%升至2024年的84.72%,城乡收入比由2.01缩至1.94。

重庆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米本家指出,重庆统筹推进“小县大城”“强镇带村”改革,优化全域资源要素配置,加快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通过“一县一策”实施125个县城补短项目,中心城区外城镇化率达61.5%,主城都市区与山区库区人均GDP比缩至1.66∶1。同步深化“四进三回”行动,引导工商资本、技术人才下乡,城乡互促共进格局日渐清晰。

特色产业筑牢富民根基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支撑。重庆实施千亿级生态特色产业培育行动,推动农村三产深度融合。在永川区黄瓜山村,村民周孝雄的38亩梨园去年销售额超40万元:“新品种单价从每斤2元涨到5元以上,今年收成更看好。”这个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同步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年游客量突破80万人次,村民人均纯收入三年间从2.48万元增至3.01万元。

永川区委农业农村工委委员吕先成介绍,当地建成高标准农田24个,耕地效益提升超10%,创建市级农旅示范点29个。全市层面则着力打造火锅食材、粮油加工、生态畜牧三大千亿级集群,培育奉节脐橙等十条百亿级产业链。农业科技亦取得突破——建成全球最大家蚕基因库、全国最大榨菜柑橘资源圃,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21.86%,转化金额超12亿元。

农文旅融合开辟新空间。重庆将农产品加工业纳入现代制造业体系,培育规上企业近900家,年产值超2600亿元;打造8个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90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5000多个休闲观光园串珠成链。

和美乡村焕发新颜

巴岳山下的铜梁区六赢村,3000亩荷塘绘就诗意画卷。村党支部书记王定文表示,通过建设荷文化馆、风情馆等设施,农区变景区实现双赢。涪江畔的潼南区大佛坝片区,联村党委统筹4个村整体规划,农家小院与山水田园相映成趣。“千万工程”经验在巴渝大地结出硕果:重庆启动千个和美乡村建设行动,累计建成达标村3500余个。

基础设施跨越式发展:行政村通硬化路、5G网络覆盖率均达100%,自来水普及率超90%,卫生厕所普及率87.8%,生活垃圾收运体系覆盖全部行政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连续五年获国务院督查激励。治理效能同步提升,依托数字重庆构建“141”基层治理体系,设立6.5万个网格覆盖1.1万个村社,创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6个、示范村60个。

迈向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重庆正统筹产业、建设、治理协同发力。重庆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在城乡深度交融中绘就全面振兴新画卷。

备案号:沪ICP备2024044193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3919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沪网文(2024)2439-1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24070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06160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191-838 举报邮箱:dai@yidongjuece.com 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总机:010-57279123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莲宝路9号
Copyright 2018-2024 www.yidongjuec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