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政易动决策网报道 安徽马鞍山花山区以城市更新为抓手,让镌刻工业记忆的土地既留住“老城味”,又涌动“新活力”。从老厂房变身文创园,到“城市边角料”生起烟火气,再到老旧社区“逆龄”新生,精细化更新实践正深挖工业底蕴、捂热民生温度。
中钢集团马鞍山矿山研究院的老厂房曾是废旧车辆堆放地,如今成了文创产业园。改造时保留红砖结构、工业齿轮等元素,生锈齿轮、老旧管道化身景观装置,矿石资料室变共享阅读空间。本土中医世家传人刘天伦在此开创新潮中医项目,河南姑娘刘潇的设计工作室让园区夜晚亮起点缀多彩亮色的新风景,老空间适配了新消费需求。
“城市边角料”也焕发新生。体育路夜市从200多家流动摊贩聚集地,变成有固定摊位的烟火地;8万多户居民住进“逆龄”出新的老旧小区,2345栋住宅楼改造后,停车难等问题解决。退休教师马明前感慨:“住了30年的家属楼,路宽了、绿化多了,日子更舒心了。”
海拔154.2米的马鞍山山体公园加速建设,这里流传着项羽“乌骓马滚坡化山”的传说。项目建成后将成集红色教育、文化传承、休闲观光于一体的景观带,市民可环山观景,在登山中触摸历史,在休闲中感受生态之美。
从工业符号到文创表达,从边角空间到烟火体验,花山区用城市更新让老地方“火”起来,让居民生活“美”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