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政易动决策网报道 近期,多地通过发放托育补贴、消费券等方式支持托育事业发展,推动部分托育机构降价,吸引了不少家庭选择送托。然而,家长对机构专业性与安全性的担忧仍较突出,如何平衡价格优惠与服务质量,成为破解“家长想送不敢送、机构想招难招生”矛盾的关键。
北京、山西等地近期密集出台托育支持政策:北京明确对普惠托育机构发放每月每生1000元补助及租金补贴,山西则按独立托育机构每月每婴500元、幼儿园托育服务每月每婴300元标准发放运营补贴。政策推动下,北京朝阳区普惠托育价格从试点前的8000元/月降至平均3130元/月,降幅近61%。
“以前请育儿嫂每月花1万元,现在入托后压力小多了。”北京家长张鸣苑坦言,托育机构不仅让孩子能与同龄人互动学习,还会实时分享孩子的饮食、睡眠及学习情况,比家庭照护更具优势。机构负责人表示,教师需持育婴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上岗,并定期培训考核,确保科学照护能力。
尽管价格下降,不少家长仍持观望态度。“找机构先看口碑和安全性,孩子的照护不能出问题。”36岁的徐德金正为新生儿寻找托育机构,计划实地考察每家机构的资质与师资。河南家长于子涵则直言,因对机构资质和人员专业能力不放心,孩子3岁前不会考虑送托。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宋健分析,家长不信任源于三方面:政策宣传不足,家长不了解补贴与监管利好;对托育机构在集体社交、早期发育引导上的优势认知不足;部分机构缺乏规范运营,照护质量与安全性难保障。而机构端也面临挑战,山西一家托育机构校长豆海花提到,三四线城市托育机构竞争激烈,招生难问题突出,“家长更看重专业和安全,低价未必能获认可”。
“补贴缓解了‘入托贵’,但‘放心送’需靠服务质量。”宋健建议,需从两方面发力:一是完善机构设施、人员资质与管理流程,提升服务质量;二是通过开放日、体验券、志愿活动等方式,提高服务透明度,回应家长关切。
国家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也指出,应推进托幼一体、社区嵌入式托育、用人单位办托等多元服务模式,结合家庭分布与需求优化资源布局,避免盲目建设导致设施浪费。唯有兼顾价格优惠与专业安全,才能让托育服务真正成为家庭育儿的可靠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