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遭遇:治疗中断,维权无门
“我在美×口腔完成了种植牙取模,预约好6月5日戴牙,结果当天根本联系不上工作人员,跑到门店一看,大门紧锁。”广东的刘先生本期待着在深圳南山区美×口腔戴上新牙,却遭遇了诊所突然关门。更让他忧心的是,他还有3颗种植牙的二期手术没有完成。
据公开报道,与刘先生一样在美×口腔等待后续治疗的,还有超过900名患者。其中有些患者的遭遇更为极端——满口牙齿已被拔光,牙模也已做好,诊所却突然“消失”了。
多地频发,知名机构亦难幸免
记者调查发现,美×口腔的突然闭店并非孤例。今年以来,从海南海口的乐××口腔,到四川成都的欢×口腔,再到北京的福××口腔,多地都出现了口腔诊所突然关门、“跑路”的现象。这些诊所中不乏知名连锁品牌和地方大型口腔机构,导致大量患者预缴的巨额费用无法追回,治疗被迫中断,维权困难重重。
受访专家强调,口腔机构的“跑路”绝非普通的消费纠纷。尤其是像种植牙、拔牙这类不可逆的医疗操作,诊所的突然关闭不仅造成患者财产损失,更严重侵害了患者的生命健康权益。
诊所“消失”,患者转诊遇难题
美×口腔关门后,像刘先生这样正处于治疗周期的患者被通知前往诊所所在社区登记。社区工作人员建立了一个消息通知群,用于不定期发布协助转诊等信息,目前该群已满员。
方女士是该群的一名患者,她花费近2万元在美×口腔做种植牙,提起这段经历既愤怒又无助:“原本承诺4个月就能完成,结果现在口腔里只植入了5颗螺丝钉种植体,上个月还掉了一颗。”机构“跑路”时,她仅完成了种植体植入,关键的基台安装、取模、戴冠等步骤全部中断,现在她不敢轻易相信其他诊所,打算忍痛回老家医院治疗。
群内另一位患者郝女士花费1.6万元做牙齿正畸。她5月份复诊时诊所还人满为患,6月初再去已是人去楼空。她回忆起之前一次就诊听说诊所“停水了”,才恍然大悟:“原来是拖欠了物业费。”
记者检索发现,美×口腔背后的股东——广州春×口腔医疗管理集团,其名下多家关联口腔机构接连暴雷后突然“跑路”。该集团投资的9家企业中,两家已注销,七家存续,其中四家已被列为被执行人,美×口腔正是其中之一。
“接盘”陷阱,患者再遭二次收费
闭店后,美×口腔贴出通知,声称患者可转诊至“小×口腔”。然而,多名患者向记者反映,小×口腔要求他们额外交费才能继续治疗,理由包括“材料成本”等。质疑声在患者群中此起彼伏。
无奈之下,群内已有大量患者选择自费转诊他处。据记者不完全统计,这些患者额外支付的费用总额已接近60万元。“没牙齿吃饭,身体实在扛不住,只能先在别家治疗了。”一位患者无奈地表示。
承载着众多患者焦虑与希望的消息通知群,因讨论过于激烈等原因已被平台封禁过8次。尽管社区工作人员多次强调“禁止聊天,仅发通知”,但连续几天群消息都显示为“999+”。
“接力跑路”,新诊所继续收费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存在一种“跑路”形式:倒闭或“跑路”诊所的利益关联方以新诊所的名义接盘,对外宣称接手上一家诊所的全部患者,却在后续治疗过程中以各种名义向患者收取费用。
广州穗×口腔门诊部于2025年5月停诊,以对医疗场地进行优化改造、更新设备为由,将全部患者暂时转到广州好××口腔医院。然而不到一个月,好××口腔又发出通知,声称将患者转诊至广州中×联合口腔医院。
有患者反映,之前在穗×口腔交了正畸费用,现在被分配到中×口腔还需再缴费8000元才能继续。“我去年11月在穗×口腔交了近2万元正畸费用,前段时间去中×口腔复诊,他们说并不是免费接收,还要重新检查给出新方案。”患者陈女士告诉记者。
“我是从穗×口腔转过去种牙的,需要再交费,还让我签一份协议,声明牙体种植由穗×口腔负责、他们医院不负责,不签就不给后续治疗。”患者明女士气愤地说道。
医疗中断隐患深,健康风险不可逆
口腔诊所的“跑路”,其危害远超普通的消费纠纷。
专注医疗领域的北京盈科(上海)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邵颖芳指出,诊所突然闭店、“跑路”,不仅造成患者财产损失,更给其身体健康带来不可逆的伤害。治疗延误可能导致邻牙倾斜移位、咬合紊乱等并发症,暴露的基台还可能成为细菌滋生地,引发口腔炎症。“牙齿缺失直接影响营养摄取,继而引发营养不良等问题,甚至影响患者心理健康,部分人会产生焦虑或抑郁症状。这种医疗中断带来的健康风险是多维度且深远的。”邵颖芳强调。
中国政法大学医药法律与伦理研究中心主任刘鑫补充道:“口腔诊所‘跑路’,更关键的是它侵害了患者的后续健康权益,影响了治疗的连续性。由于存在安全隐患,很少有医生愿意接手。”尤其当患者的病历资料随诊所一同“消失”时,后续治疗更是雪上加霜。缺失初诊方案、X光片、手术记录等关键信息,新接诊医生无法准确了解前期治疗情况,极大增加了治疗风险,也使患者维权因核心证据缺失而举步维艰。
监管缺失,退出机制亟待完善
受访专家指出,“跑路”事件,尤其是“接力跑路”的恶劣模式,暴露了当前对营利性口腔诊所退出市场监管的缺位。
中国卫生法学会副会长郑雪倩向记者剖析了症结所在:依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诊所歇业必须主动向原登记或备案机关办理注销手续,收缴《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并完成企业注销。然而,部分“跑路”的经营者选择直接“消失”,既不申请破产清算债务,也不履行注销手续,彻底逃避法律责任。对于这种单方面撕毁医疗服务合同、置患者健康于不顾的行为,目前缺乏强有力的制约和惩罚机制。
“诊所‘跑路’通常表现为经营方单方面停业并失联,不会主动申请破产逃避清算责任,也不会按规定办理《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注销手续。这导致诊所‘跑路’后,经济和人身权益受损的患者面临追偿无门、处罚主体不明、管理责任不清等一系列难以解决的问题。”郑雪倩解释道。
她认为,与教培、健身等行业正在探索的强制性资金存管机制相比,提供直接干预人体健康诊疗服务的口腔诊所,其退出市场理应受到更严格、更周密的监管。如果巨额预付款直接进入诊所账户,很可能为其“卷款跑路”提供便利。
专家建议:选择正规机构,查看资质与医生
面对现状,消费者该如何选择一家靠谱的口腔机构?
北京昌平一家经营多年的口腔医疗机构负责人建议:“有治疗需求的患者务必选择正规医疗机构。选择时,首先要查看其资质和证件是否齐全,可通过官方渠道查询验证;其次,尽量选择有资深医生(如主任级别)坐诊的机构,这样更能保障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