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5月,西藏那曲白嘎乡的冬虫夏草进入采挖期。清晨,米加便上了山。他并非为采挖虫草而来,而是与白嘎乡派出所的同事及基层干部一同驻守虫草采集区,将可能发生的矛盾纠纷化解在深山之中。
虫草生长于平均海拔4800米的高山,采挖期仅45天。5月的藏北高原,夜间气温仍低至零下,米加和同事们却在帐篷里驻扎了整整50天——比挖虫草的村民还多5天。他们提前排查采集点周边隐患、修复进山道路,只为保障采挖季的安全。
当村民满载收获的喜悦归家时,“米加”们带着“未发生一起安全生产事故”的满足感下了山。白嘎乡是西藏虫草主产区之一,全乡1万余名居民中,超7000人参与采挖,虫草收入是当地群众的重要经济来源。
然而,因历史遗留的地界与权属纠纷,村民曾屡因“越界采挖”爆发冲突。2013年前,年均涉虫草资源纠纷超80起。但此后至今,白嘎乡已连续12年实现涉虫草采集“零案(事)件”。
从矛盾频发到“零纠纷”,转变如何发生?
“我们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推出虫草采挖‘五个一线’调解法。”7月19日,白嘎乡司法所所长欧珠措姆向记者介绍。在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她详解了当地“把问题解决在基层”的实践路径。
“五个一线”即组织保障在一线、群众参与在一线、宣传教育在一线、化解工作在一线、科技支撑在一线。采集点组建临时党支部,党员驻点管理服务;发动群众维护秩序、上报隐患;通过“接地气”的普法调解,结合文体活动提升法治意识;运用科技手段管理采集区域与人员。
这些源于群众的治理经验,最终惠及群众。“过去纠纷常私下解决,如今‘有事找党员’已成常态。”欧珠措姆感慨,“以前采挖后酗酒滋事频发,现在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从警14年的米加亲历了这场蜕变。他曾连续5天调解百人冲突,如今驻点虽累,却不再为治安忧心:“今年上山,调解少了,普法成了主要工作。”随着“村界”问题妥善解决,“越界”纠纷绝迹。
虫草采集区外,山下的村落仍有零星矛盾。比如县人民法院白嘎乡法庭庭长次旺多吉表示,当前纠纷多集中于虫草买卖、借贷及家庭矛盾。“我们坚持‘调解优先,诉讼断后’,主动上门服务偏远村民,并加强普法。”他解释,综治中心的免费调解与司法确认,比诉讼更省时省钱。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在社会基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60年前诞生于浙江枫桥镇的“依靠群众就地化解矛盾”经验,在藏北高原焕发新生。千里之外,高原儿女以智慧守护家园安宁,续写着基层治理的鲜活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