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地方立法领域涌现出新气象——“小快灵”立法日益增多,尤其在社会民生领域。这类切口小、反应快、针对性强的法规,往往能直击要害、破解难题。
以公共场所急救为例,AED(自动体外除颤器)是关键的“救命神器”。江苏盐城出台了一部护航生命的“小快灵”法规——《盐城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在公共场所配置自动体外除颤器的决定》。虽然全文仅11条、1600余字,却精准聚焦现实中“不能救、不会救、不敢救”的困境,对症施策,有效发挥了立法引领作用。目前,盐城已在公共场所配备近5000台AED,培训急救人员超15万人次,“人人懂急救、人人会急救”的社会氛围日渐浓厚。
当前,人民群众对立法实效的关注度日益提高,更看重法规是否管用、能否解决实际问题。在此背景下,“小快灵”地方立法应运而生。它们立足地方实际,突出地方特色,坚持问题导向,力求用最精炼的条款解决最迫切的问题,避免“鸿篇巨制”。需要几条就定几条,能用三五条解决的绝不拖沓。
聚焦“立什么”:“小快灵”立法以问题为靶心。
从赋能新兴产业、完善居家养老,到保障网络餐饮安全、规范电动自行车管理,“小快灵”立法精准回应现实中的具体挑战,显著提升了地方性法规的针对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例如,为破解“厂中厂”租赁带来的安全隐患,江苏常州通过“小快灵”模式,一年内高效完成了《常州市租赁厂房安全管理规定》的制定,明确要求政府支持合规厂房的升级改造。实践证明,坚持问题导向,针对改革发展难点和群众急难愁盼“量身定制”法规措施,才能使“所立之法”真正成为“所需之法”。
着眼“怎么立”:“小快灵”立法追求实效为先。
在落实长江“十年禁渔”决策部署中,沪苏浙皖四省市人大常委会同步作出相关决定,内容开门见山、可执行可评估,充分体现了立法的灵活性和高效性。法规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效果需经实践检验和人民评判。“小快灵”立法以其短小明快、精准管用的特点,既提升了地方立法质效,又避免了照搬上位法的“上下一般粗”问题,真正实现了“小切口解决大问题”、“小规制承载大内容”。
需强调的是,“小快灵”之“小”仅指切口,对立法质量的要求丝毫未降。快速响应社会法治需求,绝不能以压缩必要调研论证、牺牲程序完整性为代价。如今,多地已将立法与法规监督紧密结合,通过立法后评估、执法检查等方式检验实施效果、查找制度不足,持续改进工作、完善法规,取得了良好成效。
法治的根基深植于人民。“小快灵”之所以能承载“大民生”,关键在于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广泛凝聚共识,使立法过程成为满足人民需求、扩大公众参与、接受人民监督的生动民主实践。将人民利益、愿望、权益和福祉贯穿立法始终,必能让每一部地方性法规满载民意、贴近民生、顺应民心,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