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催生的新兴职业
2025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31031万人,且每年新增规模超1000万人。在养老领域深耕八年的郝圆媛深切感受到,伴随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养老服务需求正呈现井喷态势。
这些需求日益呈现出个性化、细致化和多元化的特点。郝圆媛举例道,居家、社区和机构三种养老模式下的老人需求各异;不同年龄段的老人需求不同;失能、半失能与自理老人也各有其特定需求。因此,当一个家庭面临养老问题时,常常感到无从下手:选择何种养老方式?需要哪些服务?配置哪些设施?如何寻找合适的护理人员?费用几何?
“养老服务师就像一位‘养老全科顾问’,”郝圆媛指出,“他们既了解老年人的身心状况和家庭条件,又熟悉各类养老资源和服务,能为老人量身定制最适合的养老方案。养老行业特别需要这样的复合型人才加入。”
上海天与智慧养老服务有限公司的高明媚强调,养老服务师尤其能满足居家老人的养老照护需求。天与自2019年成立以来,已服务超百万老人。高明媚说:“机构和社区通常配备评估或护理人员,虽职能覆盖不如养老服务师全面,但能提供一定照顾和指导。相比之下,居家老人很少获得这些服务,他们更需要一个固定的人定期进行能力评估、生活照护、回访并提供健康建议。” 而且,大多数老人更倾向于熟悉舒适的居家环境,不愿去养老院,但家属和老人往往缺乏照护常识,居家养老缺乏规划,一旦突发状况便十分棘手。
2021年国家卫生健康委老龄健康司司长王海东曾介绍,我国养老格局为“9073”,即90%左右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面对庞大的居家养老群体,养老服务师将成为支撑养老服务体系的关键力量。然而,郎至尊也指出,虽然养老服务师的服务有切实需求,但多数老人尚未形成聘请其进行专业评估与规划的意识。未来需要通过宣传推广,帮助老年群体建立对养老服务师的认知。
职业定位:复合型“老年生活管家”
如今,自媒体人袁先生的账号主要记录团队上门为老人助浴的过程,这让他对养老服务有了更直观的感受。“老人们的需要早已超越助浴、剪指甲、陪诊等单项服务,”袁先生认为,“他们更需要专业人士对其身体、心理健康、家庭环境等多方面进行系统评估,量身定制养老方案,并全程跟踪监督服务质量。”在他看来,新职业养老服务师应能担当此任,角色功能类似于老人的专属管家。
这位管家不仅要具备为老人提供全方位服务的能力,更具挑战的是,从业者还需在每项工作上达到专业水准。北京市海淀区曜阳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郝圆媛在新职业确立之初便关注到其对专业性的严格要求:“定义中涉及的失能老人照护、认知障碍照护等职责,只有具备专业资质的人才能胜任。”
郝圆媛强调,养老服务师除需掌握基础护理知识外,还必须具备医疗、家政、餐饮、管理、消防安全、适老化环境设计、智能技术操作等多领域的知识与技能。这些知识无一例外都需达到专业水平,“因为如果不够专业,就无法给他人提供培训和指导。” 养老服务师兼具复合能力与专业高度的特质,使其角色从单纯的生活照料者、辅助者,升级为集需求分析者、方案制订者、质量管理者和服务指导者于一身的老年生活管家。
养老服务师的未来执业模式
谈及如何聘请养老服务师,郝圆媛预测,未来养老服务师应主要在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养老机构或社区养老驿站开展工作,独立执业的可能性较小。“挂靠在这些地方的养老服务师,一是熟悉机构和居家的养老服务;二是在老人身边,能随时提供全方位服务;三是有利于组织考证、筛查资质以及提供培训。”
养老自媒体博主“小王养老指南”的小王认同此观点,认为未来的养老服务师应隶属于养老院或居家上门服务机构。经常往返中日、考察知名养老机构的小王(多平台粉丝超30万)认为,中国的养老服务师与日本的“介护支援专门员”(care manager)在定义和职责上非常相近。在日本从事介护福祉士工作的思奇告诉记者,日本的介护支援专门员大部分也隶属于养老院或居家上门服务机构。“老人有需求时,先向街道提出介护申请,街道工作人员会上门进行7个等级的综合评估。评级后,介护支援专门员介入,据此为老人分配服务机构、制订服务方案,并持续回访调整方案。”小王和思奇都提到,在日本这是一个全民皆知的职业,每位老人都有专属介护支援专门员。
思奇介绍,不同评估和方案意味着不同服务费用,通常老人仅需支付10%,政府承担90%。在一般日托机构,老人一天约支付1000日元(约50元人民币)。介护支援专门员的工资则由养老机构和政府共同承担。当然,我国在社会制度、人口基数、家庭观念等方面具有独特性,养老政策需立足国情制定,他国经验仅作参考借鉴。
尽管如此,郝圆媛预测,未来我国养老服务师很可能为老人提供免费或极低收费的服务。“随着老人对身体状况评估、养老方案制订等服务需求成为刚需,养老领域的许多基础服务应走向普惠化、便民化,成为社会兜底保障。”她认为,未来可能需要养老企业主要承担雇佣费用,同时也希望政府能出台一些岗位津贴。
事实上,在新职业正式出台前,我国部分养老机构已在类似方向上探索。例如,厦门象屿慈爱老年养护中心设立了“健康管家”岗位,泰康之家则有“个案管理师”,其职能均与养老服务师高度相似。象屿慈爱的健康管家林小华介绍,该中心为每位住院老人配备专属健康管家,费用由机构承担。“健康管家在制定方案时,依托集智能监控、对讲、定位、救护及餐饮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健康管理系统,为全院老人完成健康评估、定制个性化方案并开展健康随访。”
从业高标准,筑起职业护城河
记者采访的多位一线养老从业者,包括养老院院长、老年活动策划师、适老化改造师、护理员、助浴员及养老公司总经理助理等,均表示若未来出台认证细则,定会考取证件成为养老服务师。但这绝非易事,该职业对从业者要求很高。广州市适老化改造师陈先生坦言,官方发布的七条核心工作内容,能做好任何一条都相当不易。
郝圆媛认为,成为一名合格养老服务师至少需满足以下几点:“首先,从业者最好具有养老或护理专业的教育背景,因为专业化知识体系构建是基础。其次,需要具备居家、社区和机构等不同场景的养老实践经验,对工作年限有要求,至少需要3到5年。当然,还需考证和定期培训等。”
小王提到,在日本考取介护支援专门员资格要求非常严格,需要多学科专业知识。据日本国际协力机构文件,从业者需先从事5年国家规定的专门职业(如介护福祉士、看护师等),再通过笔试(2017年合格率仅25.1%),且证书有效期为5年,需定期更新。高难度、高标准的认证也为介护支援专门员带来了高薪和体面地位。小王透露:“他们的薪资在养老行业中顶尖,有的可达580万日元(约30万人民币),与日本银行职员相当。”
小王曾在其视频中指出,当前中国养老人才存在“三高三低”现象:流失率高、年龄高、工作压力高;收入低、学历低、职业认同感低。他认为,养老服务师的确立,类似于日本的介护支援专门员,将有助于缓解这一现象。李强胜也认为:“养老服务师的高要求建立了专业门槛,预示着未来较高的薪资水平,为养老从业人员提供了更高阶的职业发展方向。他们不仅能提供专业服务,更能带动基层人员提升专业水平,形成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长远看定能吸引年轻人入行。”
政策支持与职业未来
养老服务师是个前景广阔的职业,但郝圆媛坦言,目前它还处于职业规划层面。后续如何确立职业规范、进行标准化评定,以及如何让其在行业中切实发挥作用,都需要政府加大落实力度。
随着老龄化进程加快,我国一直在强化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并同步推进职业技能评定工作。2025年3月13日,民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全面推行职业技能等级制度等7项重点任务。4月25日,我国第一批获得长期照护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从业人员已持证上岗。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大国工匠与劳动模范研究所副所长窦学伟强调,任何职业的规范化与长远发展都离不开技能等级认证机制的不断完善。养老服务师要想真正在行业中发挥作用,未来需要政府部门建立科学系统的职业技能认证体系,通过标准化培训和考核机制,保障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与服务质量。同时,还需依托政策支持推动认证结果与薪酬体系挂钩,提升职业吸引力与社会认可度,为行业规范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