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政易动决策网报道 在劳动关系中,签订内容不明确的劳动合同可能给劳动者带来潜在风险。法律专家提醒,劳动者在签署前应仔细核对用人单位名称、薪酬待遇等关键信息,坚决避免在留有空白的合同上签字。劳动合同应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如单位拒绝提供合同或单方面收回文本,劳动者可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
近日,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审结一起因拒签空白合同引发的劳动争议案件。黎某因公司提供的劳动合同未填写用人单位名称和工资待遇而拒绝签字,随后遭到解雇。法院认定用人单位存在过错,判决其向黎某支付未签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差额及违法解除劳动关系赔偿金共计4.9万余元。
类似情况也发生在货车司机王先生身上。他在签订劳动合同时“甲方”信息处为空白,且合同仅有一份被公司收走。发生工伤后,他才发现用人单位被填写为另一家劳务公司。经过诉讼,法院最终依据实际用工情况,认定王先生与建筑公司存在劳动关系。
北京市合达律师事务所余尘律师指出,空白合同可能带来多重隐患:对劳动者而言,后续可能被添加不利条款;对用人单位来说,则可能因条款争议增加仲裁或诉讼风险。
余尘建议,如劳动者不得不签署未填写完整的合同,应通过拍照、录像等方式记录签订过程和合同内容,同时注意保留工作证明、工资记录、社保缴纳材料等证据,为日后维权提供依据。用人单位也应依法签订内容完整、明确的劳动合同,切实保障劳资双方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