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政易动决策网报道 近期,部分消费者利用AI技术伪造商品破损图片申请“仅退款”,引发商家集体吐槽。这些AI生成的“裂痕”“污渍”图片与原商品高度相似,真假难辨,而部分平台自动审核机制直接通过退款申请,导致商家既收不回商品,又损失货款与运费,成为电商领域新痛点。
消费者此举已涉嫌违法。民事层面,其虚构事实骗取退款的行为违背诚实信用原则,构成民事欺诈,商家可诉请法院撤销退款;行政层面,若骗款金额不足3000元,将面临5至15日拘留及罚款;刑事层面,单次或累计金额达3000元即涉嫌诈骗罪,需承担刑事责任。
电商平台若未履行合理审查义务,同样需担责。平台作为交易中介,应按协议约定核查退款申请,若仅依赖AI客服、跳过商家申诉直接退款,损害商家权益的,需赔偿损失。
治理需多方协同发力。监管部门应完善法律,明确恶意退款的法律后果;落实AI生成内容标识制度,要求AI图片添加可识别标识,严惩篡改标识行为;建立跨平台消费信用机制,将恶意退款者纳入征信,限制其线上消费。电商平台需优化规则,限制“仅退款”滥用;细化审查流程,增加人工审核,延长核查时间;技术上验证图片真实性,拦截伪造内容。商家则应优化售后流程,明确证据要求;发货全程录像留存证据;遇AI伪造图及时报案维权。
通过法律完善、技术防护与多方共治,方能遏制AI伪造退款图乱象,维护电商生态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