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营养师布迷阵,保健品乱象吞噬健康

发布时间:2025-07-31 09:08:01 浏览量:207

“营养师让我爸妈一天吃30到40片维生素C,可包装上明明写着每日1到2片。”江苏杜女士反映,某保健品销售人员以“营养师”身份对其家人进行极不专业的指导。这些“指导”不仅夸大产品功效,甚至宣称“生病不用去医院,吃产品就能好”。近年来,此类打着“营养师”旗号推销保健品的现象,从线上社交平台蔓延至线下“健康讲座”,俨然成为销售员的新伪装。

这些所谓的“营养指导”,本质是精心设计的营销陷阱。推销者常以“健康管理师”、“营养顾问”等身份博取潜在顾客信任,随后通过伪造成功案例、夸大产品功效等手段,将普通保健品包装成“灵丹妙药”诱导消费。他们尤其精准锁定中老年群体,利用其对健康的重视和信息辨别能力相对较弱的特点,促使其进行非理性消费。此类乱象已对消费者健康构成直接威胁。

乱象滋生的背后,是资质认定模糊与监管滞后的双重困境。当前,“营养师”称谓在市场上被严重泛化,大量短期速成的培训证书鱼目混珠,冲击着正规注册营养师资质的公信力。一些企业更将销售话术包装成“营养课程”,借助线上社群、直播等新兴渠道规避监管,导致商业营销与专业指导的界限日益模糊。

当“营养师”沦为纯粹的销售工具,受损的远不止消费者的经济与健康权益,更是整个健康产业的根基。营养指导的初衷应是传递科学知识。必须驱散“伪营养指导”的阴霾,让保健品市场回归正轨,使真正的营养科学惠及大众——须知,理性与科学才是最好的“健康守护者”。

1753924246120476.jpg

厘清“营养指导”与“商业营销”的边界刻不容缓。一方面,必须进一步明确保健品销售的行为禁区,对夸大疗效、替代治疗等虚假宣传设定更严厉的处罚标准。另一方面,监管部门需完善跨平台协同机制,对线上社交平台、直播账号及线下健康讲座等实施精准监管,从源头阻断虚假宣传链条。消费者亦需筑牢认知防线:保健品绝不能替代药品。唯有如此,方能阻止“伪营养师”肆意布下迷魂阵,持续透支市场的健康未来。

备案号:沪ICP备2024044193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3919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沪网文(2024)2439-1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24070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06160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191-838 举报邮箱:dai@yidongjuece.com 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总机:010-57279123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莲宝路9号
Copyright 2018-2024 www.yidongjuec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