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医保定点零售药店对医保支付设置更高价格的行为,引发参保人员抱怨:刷医保个人账户买药,药价更高不划算,毕竟账户里的钱也是自己的钱;若不刷,这笔钱只能闲置在账户中,似乎失去了参保的意义——无论怎么选都感觉吃亏。
参保人遭遇“阴阳价”困扰
重庆的邓女士近日向记者反映,在铜梁区一家药店购买葵花牌三黄片时,店员口头报价18元一盒。但当她掏出医保卡准备付款时,收银员却提醒:刷医保个人账户需支付26元。面对明显价差,邓女士提出质疑,药店仅回应“价格一直就不一样”。最终,她在附近非定点药店以16元购得同款药物。
邓女士回忆,在万州区某药店也有类似遭遇。孩子过敏急需用药,她发现外卖平台上一款盐酸西替利嗪滴剂(澳博达)标价25.8元,而店内刷医保卡却要30多元。店员确认不刷医保可按线上价支付,情急之下邓女士用医保账户支付了29.5元(含会员折扣)。
武汉的张先生同样遇到蹊跷事。他购买标价26元的惠海希康金莲花软胶囊,刷医保账户却被扣35元。向当地“城市留言板”反映后,武汉市医保局工作人员解释:若药品能在湖北省药械采购平台采购,药店应参照公立医院定价。该工作人员指出,合理加价幅度在10%~20%间,发现虚高或“两套价”可要求查看药店“进销存”系统。
成本转嫁催生价格“双轨制”
为何出现医保支付价高于现金价的现象?北京中医药大学邓勇教授分析,参保人刷医保卡后,资金并非直抵药店,而是进入医保系统再行结算。若涉及统筹报销部分,还需药店先行垫付。加之结算周期通常长达一至三个月,且药店需支付约2%~3%手续费并提供销售记录备审。部分药店遂将此成本转嫁给参保人,抬高医保售价。
“这好比贷款买房与全款买房的区别,”张先生推测,“资金回流压力导致商家倾向抬高需‘等待’的支付方式价格。”然而,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王天玉研究员强调,无论何种理由,“阴阳价”均违反《价格法》明码标价规定,涉嫌价格欺诈,扰乱市场秩序并侵害参保人权益。他指出,医保个人账户资金属于医保基金,此类行为或致基金“跑冒滴漏”,甚至降低民众参保积极性。
遏制套利需强化监管与改革
为维护参保人权益、防止医保基金浪费,专家呼吁多管齐下。王天玉建议医保部门加强日常监管与飞行检查,利用技术手段识别虚高定价,同时依据量化评分对药店实施动态分级管理。对违规者扣分直至取消定点资格,倒逼合规经营。邓勇则提倡引入社会监督,畅通举报渠道,鼓励参保人维权。
政策层面亦有利好。今年1月国家医保局发布通知,推进医保与定点机构即时结算改革,目标2025年全国80%统筹地区基本实现、2026年全覆盖。此举有望缓解药店资金压力,从源头减少转嫁成本动机。
邓勇提醒参保人主动了解医保政策,避免权益受损。同时警示实体药店:面对互联网药店竞争,应凭专业服务构建优势,而非为短期利益铤而走险。毕竟,医保基金不是“唐僧肉”,公平诚信方为长久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