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政易动决策网报道 在浙江省人民医院新启用的脑机接口病房内,一位患者通过“意念”控制机械手完成抓取动作。这套系统能将大脑信号转化为行动指令,为瘫痪患者带来康复新希望。
9月28日,浙江省人民医院脑机接口与神经调控临床研究病房正式启用。该病房汇聚多学科团队,聚焦运动障碍、意识障碍等神经系统疾病,通过先进脑机接口技术帮助患者重建神经功能。
高科技设备解读“大脑语言”
走进病房,多套脑机接口康复系统整齐排列。高精度脑电系统和功能近红外成像系统担任“大脑解码器”,能精准捕捉神经活动的细微变化,将无形思维转化为可解析信号。
精准导航的磁刺激、多模式电刺激装置则化身“神经调节器”,能靶向作用于异常脑区,用可控能量唤醒沉睡的神经功能。配合上下肢外骨骼机器人和肌肉电刺激等“行动执行器”,最终实现大脑对身体的重新掌控。
医务人员介绍:“当患者想象某个动作时,系统会捕捉脑电信号并转换为操作指令,驱动外骨骼或机械手完成相应动作。这项技术为脊髓损伤、中风等患者提供了重新活动的可能性。”
多学科协作攻克顽疾
该临床研究病房由康复医学科牵头,联合神经外科、神经内科、临床心理科等多部门共同建设,致力于打造集“创新研发、产品转化、验证评价、临床应用”于一体的开放式创新平台。
病房主要收治因脑卒中、脊髓损伤、阿尔茨海默症、帕金森病等导致运动、认知或意识障碍的患者,以及难治性抑郁、焦虑障碍等情感障碍患者。医院配备了非侵入式和侵入式两类脑机接口设备,可实现从大脑皮层到深部的电、磁、超声刺激技术。
康复医学科负责非侵入式神经调控技术与脑机接口引导下的康复方案设计与实施,神经外科则负责手术植入及术后信号监测,形成完整治疗闭环。
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脑机接口技术旨在建立大脑与计算设备间的信息交换通道,实现人脑与设备间的信息传递与控制。近年来,该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正从实验室快速走向临床应用。
医院将通过联合门诊和双向转诊两大核心机制,确保脑机接口病房的高效运行。多学科专家将共同为患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推动这一前沿技术的临床转化。
从“意念控制”到行动重建,脑机接口技术正为无数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点亮希望之光。随着临床应用的深入,这项创新技术有望改写诸多难治性疾病的康复路径。
脑机接口与神经调控技术的结合,标志着神经康复领域进入全新阶段。浙江省人民医院的这一探索,不仅为患者带来更有效的治疗选择,也为我国脑科学研究的临床转化提供了重要实践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