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政易动决策网报道 从昔日小渔村蜕变为“农民城”,再蝶变为全国首个“镇改市”,龙港的故事,藏在街头巷尾的烟火气里。这里的美食,既是味觉的传承,更是改革创新的生动注脚。
芦浦街的清晨,总飘着炒米的甜香。作为龙港人味觉记忆的共同密码,炒米以优质大米为主料,拌上糖汁、花生、桂花,经炒、熬、压、切等手工工序,成就酥松口感。薛氏炒米店是这条街的“网红”,第三代传人薛尚文守着祖传大铁锅:“龙港人认‘锅气’,口碑就靠这口锅。”订单越来越多,他却拒绝机械化——但也没停下创新:用木糖醇替代蔗糖,加玫瑰花瓣添花香,混夏威夷果碎增口感,让老味道有了新滋味。
面朝东海的龙港,“海的味道”也在变。过去渔民秋冬“晒冬”,把鳗鱼、鮸鱼用海水冲净、抹盐捂制、竹架晾晒;如今,传统鱼鲞走进了现代化车间。温州金海岸食品公司的无菌厂房里,鲜虾经冰水去咸、低温急冻锁鲜、慢烤五分钟,就成了绯红喷香的虾干。2024年,这条生产线销售额超600万元,让“海味”游向更广阔市场。
夜幕降临,共富夜市的烟火更旺。100多个摊位、28家排档忙得不停:海鲜摊主播架着摄像头直播翻炒,鱼丸汤店主的收款码提示音盖过吆喝,还有王笑笑的街头调酒台——雪克杯翻飞,薄荷与酒液碰撞,成了烧烤摊间的新潮风景。“大家觉得新鲜,都想试试。”她说。
来龙港吃美食,尝到的不只是鲜。从炒米的“守正”到虾干的“出新”,从夜市的“热闹”到新业态的“生长”,舌尖上的烟火气,早已化为龙港人血脉里的改革基因——这是关于如何在传承中创新、在开放中生长的味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