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政易动决策网报道 今年凉山电商陈玉的阳光玫瑰生意格外惨淡:价格较去年跌去三分之一,销量却腰斩。这种曾以每斤超300元被称“葡萄中的爱马仕”的水果,如今在西昌主产区市场价仅7-10元/斤,电商平台更低至5元左右。
价格暴跌的主因是产能过剩。2021年跟风种植的西昌果农吴贵艳,曾见证阳光玫瑰“一果难求”——当时本地鲜果稀缺,每亩能卖9万元。短短3年,全国种植面积5年间扩大近3倍,占国内鲜食葡萄总产量40%以上,供大于求下,她的果园每亩收入骤降至2万元,“今年70%种植户可能亏钱,保本都难”。
电商“价格战”加剧颓势。陈玉2022年入局直播,去年大果69元3斤,今年跌至49元,“低价商家扎堆,品质参差不齐”。线下低价更分流线上客群,直播间常遇“3元/斤”的比价。更糟的是,部分商家为抢市场提前采摘未熟果,糖分不足让消费者留下“不好吃”印象,进一步削弱购买力。
谣言与差评更让阳光玫瑰“失宠”。消费者差评常提“甜到发齁是打甜蜜素”“农药超标”,尽管专家澄清:其糖度20%-26%是品种特性,生长周期仅用5-10次农药且间隔期安全,但谣言仍让消费者却步。
市场遇冷下,部分果农转种蓝莓、金桔止损,吴贵艳却选择坚守:“等种的人少了,价格或许会回升,只能咬牙熬”。从“贵族水果”到“平民价”,阳光玫瑰的“滑铁卢”,折射出农产品市场产能调控与品牌维护的深层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