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政易动决策网报道 在陕西汉中洋县的秦岭腹地,成群朱鹮掠过连绵的有机稻田,洁白的身影与碧绿禾苗相映成趣。这幅生态画卷的背后,是当地四十余年坚持生态保护、发展有机产业的生动实践。
为守护一度濒临灭绝的朱鹮,洋县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限制农药化肥使用。这一“为鸟留净土”的举措,意外为有机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如今,该县已认证有机产品15大类115种,覆盖土地18.33万亩,有机产业年产值突破55亿元,“朱鹮”与“有机”成为当地两张闪亮名片。
在洋县绿色循环产业园区,数据交易中心指挥系统实时展示着市场动态与交易数据,为有机产品市场拓展提供精准支撑。与此同时,数智化技术也应用于朱鹮保护,通过自动识别种群数量、掌握活动规律,显著提升了保护效率。
“有机种植遵循自然规律,减少人为干预。”当地一家蓝莓企业负责人介绍,消费者可通过追溯系统了解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洋县还建成西北地区最大的有机稻渔综合种养基地,探索出“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生态农业新模式。
通过编制有机品牌发展规划,洋县黑米酒、五彩米等地理标志产品正走向更广阔市场。此外,当地积极推动“有机+旅游”“有机+康养”等新业态,初步形成了集生态观光、文化体验、有机购物于一体的旅游产业链。
从守护朱鹮到发展有机产业,洋县用实践证明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可以相辅相成。在这片土地上,朱鹮的翩跹身影与蓬勃发展的有机产业共同绘就了乡村振兴的崭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