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宅生金,闲田结果:土地改革绘就乡村共富图景

发布时间:2025-09-29 15:40:03 浏览量:192

中政易动决策网报道   仲秋时节,川东北的竹影与鲁中平原的谷香遥相呼应。在四川巴中苏山村,80 年代建成的老式三合院经改造后成为禅意民宿 “南山集・庭院”,开业四月营业额突破 30 万元;山东泰安刘家庄村的闲置土地上,酥梨压弯枝头,谷子连片丰收,村集体年增收超 30 万元。这些变化的背后,是全国多地深化土地改革、激活乡村 “沉睡资产” 的生动实践。

宅基地改革:让 “空心房” 变身 “创富巢”

“没想到闲置十年的老房子能成‘金疙瘩’。” 巴中市苏山村村民张正平指着自家老宅改造的民宿,手里捏着每年 8000 元的租金收据喜不自禁。这座 1984 年建成的三合院,自 2007 年全家搬离后便闲置荒废,直到 2025 年 “90 后” 创业者程沫看中其山水格局,租下改造为特色民宿。

苏山村的蜕变并非个例。作为农村改革试验区,巴中市创新宅基地 “三权分置” 实现路径,通过 “线下变线上、资产变资金” 等 “五变” 模式,已盘活闲置农房 1.75 万套。在清新区太和镇三坑滩村,曾经的 “空心房” 借助古龙峡景区优势,转型为 41 间备案民宿和 32 家特色山庄,半年接待游客 6 万人次,营业额达 900 万元。

金融赋能让改革更具活力。针对宅基地使用权难以抵押的痛点,巴中推出 “巴山农房增信贷”,单户最高授信 200 万元,2024 年以来已发放贷款 3.8 亿元,惠及千余农户。“以前老宅换不来钱,现在能贷款装修搞经营,政策真是暖到心坎里。” 正在扩建农家乐的苏山村民李国建说,他的农家乐年营业额已达 200 万元,还带动 12 名村民就业。

土地流转: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 “金桥”

“地不闲,心才稳。” 泰安市刘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张灿庆的话道出了村民心声。这个曾无产业、无资产、无资金的 “三无” 村庄,通过土地流转将 40 亩闲置耕地集中起来,由村合作社种植山农酥梨和良种谷子,去年带动 20 余户村民就近就业。

在黑龙江密山市,村民李春林通过省农村集体产权交易平台,轻松竞拍得到 39 亩水田经营权。“手机上就能竞价,价格公开透明,比以前省心多了。”2024 年,黑龙江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成交项目近 10 万宗,成交额达 26.33 亿元,为集体增收 1.81 亿元。

规范流转的同时,权益保障同步跟进。在安徽蒙城双李村,外嫁女李石云曾因土地承包权归属与村民产生分歧,村党总支依据延包政策明确其合法权益,最终顺利签订延包合同。作为全国二轮承包到期最早的省份之一,安徽已完成 98% 到期农户的延包合同签订,通过 “总体顺延、协商解决” 原则,妥善处理各类权益纠纷。

机制创新:从 “单点突破” 到 “全域共富”

土地改革的深意,在于构建可持续的共富机制。巴中市印发专项实施方案,培育村集体、返乡人员、企业等多元盘活主体,建立 “农户 + 集体 + 经营方” 利益联结机制,确保收益共享。苏山村通过 “积分制” 鼓励村民参与民宿服务,平昌县双城村则整体改造 130 户传统村落,建成 42 家民宿,打造 “留得住人、装得下梦” 的乡村共同体。

从川陕的民宿集群到齐鲁的种植基地,土地改革正重塑乡村价值。截至 2025 年,巴中市通过 “民房变民宿、民房变厂房” 等模式,带动 6000 余人就近就业;泰安刘家庄村在原有种植基础上延伸产业链,新增地瓜、花生等作物,实现 “一亩地多季收、四季赚”。正如农业农村部研究员金文成所言:“在保护所有权和承包权的前提下,搞活经营权,才能让土地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聚宝盆’。”

夜幕降临,苏山村的民宿灯笼次第亮起,刘家庄村的谷场传来脱粒机的轰鸣。这些来自土地的声音,正在讲述着改革赋能乡村振兴的新故事。

备案号:沪ICP备2024044193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391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沪零字第P11747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沪网文(2024)2439-1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24070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06160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191-838 举报邮箱:dai@yidongjuece.com 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总机:010-57279123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莲宝路9号
Copyright 2018-2024 www.yidongjuec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