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政易动决策网报道 秋日的贺兰山层林叠翠,松涛阵阵,鸟鸣清越。作为内蒙古阿拉善盟的“母亲山”,这里经历了从生态创伤到绿色屏障的蜕变。近日,恰逢贺兰山实施封育保护二十五周年,记者走进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聆听了三代护林人接力守绿的故事。
上世纪80至90年代,贺兰山因过度放牧和林木砍伐陷入生态危机。1992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正式设立;2000年起全面禁伐天然林。随后,禁牧搬迁、工程修复、科技管护等措施陆续推进,许多曾经的伐木工转型成为护林员。
“过去砍树是为生活,现在守山是为子孙。”年近六旬的顾自栋道出许多护林员的心声。他原本是搬迁居民之一,却选择返回保护区,投身护林工作。
早期的护林条件异常艰苦。冰沟管护站站长任学兵回忆,最初站里房屋漏风漏雨,巡山只能靠毛驴代步。直到九十年代后,摩托车才逐渐替代毛驴,提高了巡护效率。
如今,贺兰山的守护工作已进入“智慧时代”。通过“地面监测站+卫星遥感+无人机”组成的生态监测系统,实现了对林区的全方位管控。120处地面监测站实时采集23项环境指标,卫星每日扫描全域,无人机每周多次巡航核心区域。
新一代护林员李国民追随祖父与父亲的脚步,如今用上平板和无人机开展巡护。“以前在林子里视野受限,现在用无人机十几分钟就能完成以往一小时的工作。”他说道。
更令人惊喜的是,搭载专业设备的直升机可在飞行中同步检测森林面积、树木胸径和气象信息,极大提升了保护区对险峻地段的管护能力。
经过二十五年的努力,贺兰山森林覆盖率已提升至57.3%,林草植被覆盖度达80%,栖息着352种陆生脊椎动物和677种野生植物。雪豹等珍稀动物重现山林,见证着这片土地生态的全面恢复。
夕阳映照下的贺兰山,不仅记录了几代护林人的付出,也展现出科技赋能生态保护的成效。这座“母亲山”的绿色故事,仍在一代代人的守护中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