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驶在从白城前往松原的道路上,一排排风力发电机与光伏组件格外醒目,它们与辽阔的蓝天、无垠的大地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绿色图景。这份视觉上的“绿意”背后,是吉林省能源结构的深刻变革。
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发电装机容量已达4880.94万千瓦,比去年同期增长9.62%。更值得关注的是,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和垃圾发电等可再生能源装机总量达到了3120.53万千瓦,大幅增长15.79%,占全省总发电装机容量的比重提升至63.93%。
吉林省能源局副局长张慧星介绍,该省已在建、规划和积极推动的绿色合成氨、绿色甲醇及绿色航煤项目,其数量和产能规模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此外,吉林省还成功入选国家首批5个氢能平台试点省份,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期,一系列重大绿色能源项目捷报频传:7月15日,由上海电气集团在洮南市打造的风电耦合生物质绿色甲醇一体化示范项目成功产出全国首批规模化绿色甲醇;7月26日,备受瞩目的国家电投大安风光制绿氢合成氨一体化示范项目正式投产,它以年产18万吨绿氨的规模成为目前全球最大的一次性投产绿色合成氨项目,预计每年能减少65万吨碳排放量。
张慧星强调,吉林省能源产业正在经历深刻的蜕变。首先是功能定位的转变,由传统能源保底过渡到新能源发挥引领牵引作用;其次是发展路径的转变,从单纯的新能源基地建设向涵盖上游装备制造的全产业链协同发展跃升;再次是发展模式的转变,从单个新能源项目向关联产业耦合发展转型。全省已在东中西部规划布局了10个省级统筹的绿能产业园区。
多个重量级项目正加速落地。位于中能建松原氢能产业园的工地上,工程车辆往来穿梭,高大的白色储罐已经矗立。项目方表示,新能源部分风机吊装与氢氨醇化工储罐安装等工序即将完成,计划于今年九月底投产。同样预计在下半年投产的还有位于白城的中广核吉西基地鲁固直流10万千瓦光热项目。该项目创新采用“光热+新能源”模式,是东北地区首座光热电站,也是中国在高纬度地区对塔式光热技术的首次成功实践,建成后年均将提供1.8亿千瓦时的清洁电力。
张慧星总结道:“吉林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呈现出‘三新一强’的显著特征:形成了全新的能源结构、探索出新的能源利用形态、构建起新的绿能产业体系,并正在打造一条坚强低碳的能源供应链。以此为基础,一个面向未来的新型能源体系正在吉林加速构建。”吉林省正以积极而稳健的步伐推进这场能源变革,确保重点工程的顺利推进,持续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加清洁、低碳、安全且高效的能源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