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受持续晴热高温天气影响,我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水位持续下降,提前进入枯水期。据鄱阳湖标志性水文站星子站数据,截至8月29日上午8时,星子站水位10.66米,较昨日下降0.08米,湖区通江水体面积缩至948平方公里,已不足1000平方公里,与去年同期相比小1770平方公里。
鄱阳湖是一座季节性、吞吐型湖泊,有“洪水一片、枯水一线”的水文节律变化。正常年份,每年4月至9月为鄱阳湖的丰水期,10月至次年3月则进入枯水期。今年,鄱阳湖水位大幅低于常年同期,自7月中旬起,水位快速下降,并于8月8日退至10.13米枯水线以下,正式进入枯水期,成为有记录以来第三早。
随着水位下降,鄱阳湖大量洲滩裸露,水草茂盛生长,不少区域呈现出“草原风光”。位于庐山市的千年石岛 “落星墩”已完全展露,周围湖床变成“草原”;在蚌湖区域,浅绿的杂草从干裂的泥缝中钻出,许多白鹭在水洼边穿梭觅食。
当地水文部门分析,受晴热高温天气、上游来水减少等因素影响,鄱阳湖水位还将继续下降。星子水文站站长李琦介绍,预计9月上旬,鄱阳湖可能会退到8米以下的低枯水位,届时湖区的枯水特征还将进一步凸显。
鄱阳湖水位的变化不仅影响湖区景观,更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深远影响。枯水期提前,导致水生生物适宜生境减少,不利于鱼类和江豚栖息生存;候鸟的觅食地也随之减少,影响其迁徙和越冬。此外,枯水期的提前到来还对周边地区的农业灌溉、城乡居民供水取水、航道运输等方面造成诸多不便。
目前,鄱阳湖沿湖地区已积极行动,通过强化山塘水库储水、科学管水等措施,蓄水、保水、节水,全力保障群众生产生活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