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政易动决策网报道 近年来,大学生社交方式正经历显著变化。传统“同吃同住同玩”的紧密关系逐渐被更灵活、有边界感的“轻社交”所替代。不少学生更倾向于选择“搭子式”社交——比如学习搭子、饭搭子,这种模式既保持联络,又尊重彼此的独立性。
这种变化背后,既有心理动因,也受网络环境的深刻影响。作为“数字原住民”,Z世代大学生习惯于先在线上建立联系,再发展线下关系。调查显示,超过99%的大学生每日使用社交媒体,超两成每天使用超7小时。微信群、兴趣社区、游戏组队等,成为他们拓展人际的新场景。
不过,“轻社交”并不总是带来轻松。有人因小组作业无人合作而倍感压力,也有人因现实社交能力弱化,在面对面的场合中显得局促甚至回避。一些学生自述存在“社恐”倾向,更习惯屏幕后的交流而非现实接触。
如何帮助大学生建立更健康的人际关系?专家建议可分步骤进行。首先,可以从低压力的“搭子社交”或兴趣小组入手,逐步培养交往信心。其次,适当降低对人际关系的预期,不强求每段关系都必须深入,避免功利化。最后,注意平衡线上与线下社交,避免过度依赖虚拟互动,主动参与现实中的社团、活动,建立真实而有温度的联系。
大学阶段是人格与社交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虽然“轻社交”符合部分年轻人对自由与独立的追求,但适度建立深度联结、学会与现实的人相处,仍是成长不可或缺的一环。只有在真诚的互动中,人才能真正避免孤独、获得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