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政易动决策网报道 “十四五”以来,我国医疗装备产业实现历史性突破,一批高端装备落地临床,创新企业蓬勃发展,“中国造”正重塑国内外医疗格局。
产业规模与创新能力双提升。据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数据,“十四五”期间产业年复合增长率约10.7%,2024年市场规模达1.35万亿元,稳居全球第二大市场;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增至3.3万家,较“十三五”末增长27.8%。高端化、智能化成果显著:零磁医疗心磁成像设备、东软医疗宽体CT、联影医疗5T磁共振等相继问世,315件获批创新医疗器械中境内产品占86.3%,碳离子治疗系统、ECMO、人工心脏等尖端技术实现国产化,改变了“进口设备占高端市场90%”的格局,部分产品已实现全球领跑。
核心技术突破赋能临床应用。产业“软实力”同步增强,“十四五”医学装备领域专利申请量累计达104.5万件,CT球管等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率、核心部件自主配套率逐年提升。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国产全身PET/CT“探索者”,将扫描时间从20余分钟缩至最快30秒,还能开展全身动态4D影像采集;天津市肿瘤医院使用的介入手术机器人系统,9秒即可完成单针穿刺,研发团队为模拟真实触感,在动物体、人造体膜上测试上万次。曾被垄断的植入式脑起搏器,经品驰医疗自主研发,在远程程控等核心技术上实现突破,让癫痫、帕金森患者通过国产设备改善症状。
民生福祉持续增进。国产装备降价让更多基层医院受益,手术机器人等设备走进市县级医院;AI辅助诊断、5G超声机器人等打破地域限制,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远程诊疗、基层云端诊断、农村便携筛查成为现实。国家卫生健康委表示,将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持,让患者“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国产高端装备。从跟跑到并跑,从进口依赖到自主可控,中国医疗装备正为守护人类健康贡献“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