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重点部署了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的相关举措。这项政策事关亿万家庭福祉和国家长远发展,是一项重要的惠民工程。那么,免费学前教育将如何落地?它又将为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带来哪些深远影响?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财政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建在接受央广网记者采访时指出,学前教育作为孩子接受正规教育的起点,其成本和质量对家庭的生育决策有直接影响。推行免费学前教育,意味着政府将增加早期教育阶段的公共财政投入,替代家庭承担的部分教育成本。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家庭生育意愿,更能为教育强国建设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减轻负担促公平,欠发达地区儿童早受益
“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成本上升,育儿成本,特别是学前教育支出,对许多家庭,尤其是低收入家庭构成了不小的经济压力,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部分家庭的生育意愿。”王建强调。推行免费学前教育,最直接的效应就是减轻家庭育儿的经济负担。
此外,学前教育阶段是儿童发展的关键时期。大量研究证明,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对提升儿童的认知、语言、社会情感与行为发展具有显著积极作用。推行免费学前教育,将使低收入家庭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儿童尤其受益,确保他们能够平等地开启学业生涯,为接受小学教育做好充分准备,从而提升整体教育成就并促进社会公平。
政策法律合力推动,部署落地实施
2025年1月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探索逐步扩大免费教育范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6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更是规定,“有条件的地方逐步推进实施免费学前教育,降低家庭保育教育成本”。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的部署,正是将这些法律和政策规定落到实处。
分步实施路径清晰,建议学前一年优先
“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统筹考虑学龄人口变化、财力状况等因素,坚持保基本保普惠原则’以及‘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等群体政策衔接和兜底保障’等要求,可以预见免费学前教育的推行将采取分阶段、有步骤的策略。”王建分析道。
分阶段有序推进免费学前教育是国际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2015年世界教育论坛发布的《2030年教育仁川宣言》就倡导“各国提供至少一年的免费、义务、优质的学前教育”。
当前,我国人口呈现出少子化、老龄化以及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趋势。基础教育学龄人口规模正经历有降有升、梯次达峰的变化,其中学前教育学龄人口已于2023年达到峰值,之后将逐步持续减少。
根据2025年6月发布的202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共有幼儿园25.33万所,普惠性幼儿园占比已高达87.26%。全国共有学前教育在园幼儿3583.99万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92.00%,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91.61%。
王建认为,实施免费学前教育需要国家和社会投入巨大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因此,借鉴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做法,采取分阶段、分步骤有序推进的策略是务实之选。具体路径可考虑从优先推行学前一年免费、优先免除保教费项目、优先保障困难群体、优先覆盖特殊地区等四个层面入手,逐步扩大受益面。
“面对如此庞大的在园幼儿规模,若一步到位地全面实行免费学前教育,可能会对财政投入和教育质量造成过大压力。优先推进学前一年免费教育,之后再根据学龄人口变化、财政收入与教育投资等实际情况,逐步扩展至三年,是更为切实可行的方案。”王建建议。
经费保障机制完善,“免费”非“强制”
教育部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学前教育经费总投入为5382亿元,比上年增长4.7%。王建指出,当前我国学前教育作为非义务教育,实行的是政府投入为主、家庭合理分担保育教育成本、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投入机制。
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和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王建认为:“需要将学前教育明确为中央与地方共同财政事权,按比例分担免费学前教育补助资金,建立健全相应的经费保障机制。”
王建还特别提醒要区分概念:“义务教育”与“免费教育”内涵不同。“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普及性和免费性,旨在保障儿童受教育权不受剥夺,包含政府的学位保障义务和家长的送学义务。而“免费教育”更具福利性质,旨在消除教育参与的经济障碍,不收取相关费用。我国推行的是“逐步”免费学前教育,并非“全面强制”:
· 学龄前儿童入园不受《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强制约束。
· 政策将根据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支撑能力及教育发展状况,在免费年限、经费项目、受益群体、地域范围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优先序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