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内多地受到洪水侵袭,居民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洪水退去后,大家在清理排水、淤泥和消毒环境的同时,还需高度关注饮食安全问题。如何有效保障食物和饮水卫生?记者采访了多位专家,汇总以下实用建议。
食品安全:及时丢弃污染物品
洪水过后,许多人会清点家中物品,例如拿起沾满泥水的瓶装饮料,擦拭后直接饮用。专家指出,这种做法风险极高。瓶盖螺纹处容易滞留洪水中的污染物,即便包装未开封,有害物质也可能渗入内部。洪水携带的泥沙、玻璃碎片之外,还含有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等病原体,食用后可能引发腹泻、发烧甚至危及生命。
所有接触洪水的食品都必须清理掉,包括未密封的米面、谷物、蔬果、肉类、奶制品等。冰箱或冰柜中曾被洪水浸泡的物品,以及出现异味、变色或发霉的食品,也应全部处理。此外,洪水导致的家禽或鱼虾死亡,切勿食用或随意丢弃。这些动物在洪水中可能沾染重金属或农药,食用后有中毒隐患。专家强调,从洪水中捞出的活鱼活虾同样不宜食用,可能携带病菌或污染物。
饮食卫生:彻底清洁环境与饮水
洪水退去后气温升高,细菌和霉菌快速繁殖,因此餐具和饮水环境需严格清洁。专家建议,先用热肥皂水清洗所有接触洪水的炊具、容器,然后进行消毒处理。煮沸法是将物品完全浸入水中,加热至少一分钟;化学消毒则使用含次氯酸钠的漂白剂,按说明书操作。无法彻底清洁的物品如奶嘴或吸管杯,应直接废弃。
饮水安全尤为重要,避免直接饮用自来水、河水或湖水。在官方确认水质安全前,优先选择瓶装水或煮沸水。若无法煮沸,可用家用漂白剂消毒水源。农村地区的井水,需先清掏冲洗,再用漂白粉溶液浸泡,待水位恢复后消毒使用。个人卫生也不可忽视:处理食物前勤洗手,生熟食品分开处理,蔬果清洗彻底,易腐食品及时冷藏,烹饪确保熟透。
个人健康:警惕症状及时就医
误食洪水污染食品后,身体可能出现多种不适。专家介绍,常见症状包括腹泻、腹痛和呕吐,轻则每日数次稀便,重则水样泻伴绞痛。还可能发热、乏力或头痛,寄生虫污染者可能后期出现贫血。
处理轻微症状时,可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如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和紊乱。饮食清淡易消化,避免辛辣油腻食物,一般1-2天可缓解。中度问题如食物中毒,需3-7天恢复。但若出现持续高热、严重呕吐、脱水或意识障碍,应立即就医。老年人或体弱者恢复较慢,需特别防护。即使症状好转,后续仍要观察,如有反复不适,切勿自行用药,及时寻求专业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