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兴肇源 湿地润乡韵 ——西海湿地公园奏响乡村振兴新乐章

发布时间:2025-07-25 14:08:13 浏览量:284

图片1.png

本网讯(作者 佟庆和)在松嫩平原的腹地,黑龙江大庆市肇源县“西海湿地公园”如一颗镶嵌在黑土地上的蓝绿明珠,以水草丰茂的自然肌理、源远流长的民俗底蕴,成为撬动乡村旅游振兴的核心支点。这里不仅是候鸟栖息的乐园,更是乡村文化复兴的舞台,正以“生态+文旅”的融合之力,让乡村振兴的画卷在湿地之畔徐徐铺展。

1753420359288240.png

生态打底:让湿地成为乡村的“绿色资本”

西海湿地公园坐拥万亩水域、千亩芦苇荡,是东北平原典型的内陆湿地生态系统。当地秉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的理念,将生态修复与旅游开发同步推进:清淤疏浚让水系循环畅通,退耕还湿让植被自然生长,观鸟台、木栈道等设施依势而建,既不破坏湿地原貌,又为游客打开了亲近自然的窗口。

清晨的湿地雾气氤氲,丹顶鹤、东方白鹳等珍稀鸟类从芦苇丛中振翅而起,成为镜头里的灵动风景;黄昏时夕阳铺洒水面,渔民摇着渔船归来,渔歌唱晚的场景勾起乡愁。如今,“湿地观鸟”“生态研学”等体验项目让西海声名远播,每年吸引数万游客前来,村民们开起了农家乐、售卖起湿地特产,生态保护带来的红利实实在在落进了口袋。 

1753420383576742.png

文化为魂:让民俗点亮乡村的“精神家园”

湿地滋养了生命,更孕育了独特的民俗文化。肇源县深挖西海周边的渔猎文化、民俗故事,让沉寂的乡村记忆重新鲜活:在湿地旁的民俗文化村,老渔民讲述着“鱼鹰捕鱼”的古老技艺,非遗传承人现场演示芦苇画制作,一幅幅以湿地风光为主题的芦苇画,将自然之美与匠心巧思完美融合。

节庆活动成为激活文化的重要载体。每年夏季举办的“西海湿地文化节”上,赛龙舟、放河灯、渔家宴等活动轮番上演,游客们可以跟着渔民学撒网,在篝火晚会中听一曲原汁原味的东北民歌,在民俗体验中感受乡村的烟火气。村里的老房子被改造成“湿地博物馆”,老渔具、旧照片、民俗器物静静陈列,诉说着人与湿地相依相生的岁月故事,让乡村旅游有了更深厚的文化底蕴。 

1753420405201248.png

文旅融合:让乡村走上“造血式”振兴之路

乡村旅游的振兴,离不开“吃住行游购娱”的全链条升级。西海湿地公园周边的村庄抓住机遇,开启了“颜值”与“内涵”的双重提升:泥巴路变成了柏油路,土坯房改造成了特色民宿,村民们通过技能培训成为导游、厨师、手工艺人,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增收。

当地还推出“湿地+”融合产品:结合农业资源打造“湿地稻田画”观光区,让游客体验插秧、收割的乐趣;开发湿地主题研学课程,让学生在观察湿地生态、参与民俗活动中增长见识;与周边景区串联成线,形成“湿地观光—民俗体验—乡村休闲”的旅游闭环。旅游收入反哺乡村建设,村里建起了文化广场、阅览室,孩子们有了课外活动的新场所,老人们的晚年生活更加丰富,乡村的凝聚力和活力不断增强。

从生态湿地到文旅热土,肇源县西海湿地公园的蜕变,正是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在这里,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保护与发展相得益彰。未来,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文化IP的深耕,西海湿地将继续以“生态之美”吸引人,以“文化之韵”留住人,让乡村旅游成为振兴乡村的强劲引擎,让更多人在湿地之畔遇见乡愁、收获希望。

责任编辑 佟庆和

备案号:沪ICP备2024044193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3919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沪网文(2024)2439-1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24070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06160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191-838 举报邮箱:dai@yidongjuece.com 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总机:010-57279123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莲宝路9号
Copyright 2018-2024 www.yidongjuec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