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河南省濮阳县鲁河镇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田地方方正正,道路笔直延伸,水渠纵横交织,大片高标准农田连成一体。通过新型“土地驿站”的规模化经营模式,农田升级为良田,耕地价值提升,农民收入显著增加。今年上半年,该镇集体经济收入达215万元,同比增长9.7%。
鲁河镇位于豫北平原,耕地资源丰富,但曾面临土地分散、农户种植效益低等挑战。为破解这些问题,自2021年起,该镇探索建立了“土地驿站”服务平台,整合闲置土地,提供全流程托管服务,推动农业集约化发展。在严守耕地红线的原则下,已建成高标准农田3.9万亩,占全镇耕地面积过半。
鲁河镇党委副书记王凤华在26日的采访中介绍,该镇已形成“镇联合社+村合作社+土地驿站”的发展模式。农户将土地经营权委托给“驿站”,镇联合社统一对接农机合作社和粮食收购方,对土地经营主体提供“种、管、收、销”一体化服务。这一创新模式优化了资源配置,提升了农业效率。
后杜堌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通过“土地驿站”获得了1100亩土地。合作社董事长孙来盟表示,由于村里劳动力有限,超过八成农户选择将农田托管给“驿站”。在农技人员专业指导下,农户减支增收效果明显,加入的230户农户每亩耕耘成本降低约150元。
村民孙先营分享道:“以前自己种地辛苦一年收入微薄,现在通过‘土地驿站’能拿租金和分红,闲时还能在家带孙子。”他家六亩地加入“驿站”四年,土地流转费从亩均500元增至800元,劳动力可外出务工增加收入。
鲁河镇党委书记田志鹏指出,“土地驿站”解放了劳动力一万余人,每年新增外出务工收入3.6亿元。在土地租金和分红收益方面,农民年收入增加1800万元。此外,“驿站”通过土地平整、土壤改良和测土配肥等方式,提升了2878.28亩地力,并整治高铁、高速料场临时占地174.5亩,牢牢守住耕地红线。
四年来,“土地驿站”推动鲁河镇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经营,50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2万亩绿色小麦产业园、高标准粮食生产基地和大棚种植等项目相继落地。这些举措将农田转化为良田,有效破解“谁来种地”难题。
鲁河镇的经验是河南农业发展的缩影。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河南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8808万亩,占全省农田的78%。今年5月,河南省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强调,要稳定粮食产能,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落实支持政策,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