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历史文脉、擦亮红色印记、做好山水文章……近日,记者漫步在“以武而安”得名的河北省武安市,但见山水相映,文化气息弥漫,当地精心唱好“文”戏,吸引越来越多游客前来享受文化盛宴,感受诗和远方。
深挖历史文化 唤醒文化遗产
“戴上VR眼镜,仿佛瞬间穿越到新石器时代,亲眼看见磁山先民使用石磨盘加工谷物、用陶盂烹煮食物,甚至能‘触摸’到刚刚出土的文物。”在武安市磁山文化博物馆内,来自邯郸市展览路小学的学生靳亦轩说,没想到自己生活的地方历史上这么神奇。
武安地处太行山东麓,距今约8000年的磁山文化,将这里的文明史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磁山文化博物馆馆长李振江说,大量遗迹和遗物证明,当时的先民在此结束了“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定居聚落。“我们以此为核心进行布展和讲解,吸引了大量研学团队。”
战国时期,武安是赵国西南门户,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武安”之名便有“凭借武力获取安定”之意。除了磁山文化,武安还拥有商帮文化、戏曲文化、地方民俗文化等文化脉系。近年来,当地以“绣花功夫”深挖历史底蕴,让沉睡的文化遗产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活水。
“今年春节期间推出的伯延古镇实景剧《又见商帮》,让游客在逛古镇时不仅可以看老建筑,还能‘穿越’成商人,亲身参与剧情。”武安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魏俊芳说,他们将武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可感知、可触摸的深度体验,让游客每次来都有新收获。
擦亮红色文化 激活精神地标
9月30日下午,在武安市贺进镇太行山抗战景区内,63岁的东高壁村村民白中生在为国庆期间的实景演出《太行山上》紧张排练。
“作为一名演员,每次演出都让我仿佛置身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白中生说,这部以雄奇太行山为天然幕布的作品,运用声光电特效,让游客沉浸式体验太行军民同仇敌忾的壮烈史诗。
武安承载深厚红色记忆,曾是晋冀鲁豫边区政府驻扎地,当地还先后召开了土地会议、华北财经会议和南征会议。“我们着力擦亮这些红色文化,通过打造主题景区和沉浸式演出,让游客深度感受革命精神的魅力。”魏俊芳说。
邯郸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邯郸依托武安、涉县等地红色资源,打造红色生态旅游区,形成集聚效应,延长游客停留时间,让游客深度接受红色教育。
做活山水文化 赋能生态资源
秋日的太行山,五彩斑斓,云海频现。石家庄摄影爱好者钱旭东在观景台调整相机参数。“这是我第三次来武安,每次都能发现新的拍摄角度,这里让太行的层次感具象化了。”
武安依托山水资源,打造京娘湖、东太行等4A级景区,完善基础设施,减少景区间行程,让游客从“赶场式”变为“快旅慢游”。
同时,武安市不断丰富旅游供给,今年打造的山李冀景区依山傍水而居,将太行山的雄峻与冀南民居的质朴巧妙融合,形成独具韵味的山水田园画卷。游客可在此赏山景、品咖啡、吃美食,体验远离喧嚣的宁静致远。
紧邻山李冀景区的武安市宇翔通航项目,一架直升机载着游客翱翔天际俯瞰太行壮美。“这里不仅能徒步登山,还能飞上云端,从另一个视角欣赏太行,体验非常独特。”来自邯郸的情侣李然和王萌计划在此举行一场别致的空中婚礼。
“之前就被网上流传的山村田园风光吸引,来了发现可玩可看的远超预期,惊喜满满。”来自北京的游客王安民在体验东太行飞拉达等户外项目后赞不绝口。
“以前看山,眼里只有铁矿。如今,我们保护绿水青山,反而造就了‘金矿’。”魏俊芳说,2025年上半年,武安接待游客587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消费超过9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39%、19.08%。武安的文旅优势正在不断转化为发展动能,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