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政易动决策网报道 海南自贸港建设持续推进,"二线口岸"通关模式创新成为关注焦点。近日,记者实地探访了解到,通过智能化监管系统的运用,符合条件的货物可在完成申报后实现1分钟左右快速通关,展现出自贸港贸易便利化的重要进展。
据了解,在封关运作后,海关将对"零关税"货物、享受放宽贸易管理措施货物及加工增值免关税货物等"三类货物"实施重点监管,其他大多数货物及人员、交通工具的出岛管理仍按现行规定执行。这一监管模式既确保了有效监管,又最大限度提升了通关效率。
智能系统实现精准分流
"二线口岸"采用大数据分析平台与风险研判模型相结合的方式,对申报货物进行智能识别和分类。系统根据企业信用记录、货物属性、贸易历史等多维度数据,自动生成风险评估结果。低风险货物在通过安全检测后即可快速放行,整个过程耗时约1分钟;而高风险货物则进入查验区接受进一步检查。
技术创新提升监管效能
海关部门通过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构建了立体化监管体系。在货物申报环节,系统可实现自动比对和智能审核;在通关环节,配备的先进检测设备能够在不开箱的情况下完成扫描查验。这种"非侵入式"监管方式既保证了查验效果,又大幅缩短了通关时间。
优化营商环境见实效
高效通关模式为企业发展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某物流企业负责人表示:"现在低风险货物基本实现即报即放,大大降低了我们的仓储成本和时间成本。"这种便利化措施也有助于吸引更多企业参与自贸港建设,促进贸易集聚效应。
未来展望
随着海南自贸港制度体系的不断完善,"二线口岸"通关效率还将进一步提升。相关部门表示,将继续优化监管模式,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为合法贸易提供最大程度的便利化服务,助力海南打造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
这种高效通关模式不仅体现了自贸港制度创新的成果,也为全国海关监管改革创新提供了有益借鉴。随着各项措施的落地完善,海南自贸港的贸易便利化水平将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