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乡“村晚”奏响文化传承新曲

发布时间:2025-08-30 12:59:17 浏览量:337

在贵州省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文化馆,36岁的张静正忙着张罗新的节目编排。虽稍显疲倦,但一谈及“村晚”,她便立刻神采飞扬。

松桃地处武陵山区,苗族人口占总人口近一半,拥有近200项各级非遗项目,而“村晚”正成为当地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新载体,更凝聚着一群青年扎根西部的热忱。

1.jpg

从今年3月起,每周六晚,松桃九龙湖文化广场的“村晚”总是如期开演。没有专业演员,村民就是主角;不讲华丽排场,家门口的文化、田间地头的故事,就是剧本。当地群众翘首以盼,游客连声叫好,“家门口的演出”火了。

张静来自松桃县蓼皋街道樟桂村,以前是县民族歌舞团的舞蹈演员,现在是县文化馆副馆长。“村晚”启动后,她负责基层节目编排辅导与赛事统筹。从台前到幕后,她坦言,疲惫与焦虑常有,但更多是收获与感动。“看到村民们拧成一股绳,展示我们的文化,我能把所学的用在工作中,这份成长也让职业生涯更充实。”她说。

松桃“村晚”由村民自编自导,县文化馆积极指导,设村村PK赛、小组冠军赛、年度总决赛,每次赛事包含“村官说村”“村货出村”“一村一特”“我爱我村”等环节,既展示民族文化,又推广农特产品。

“90后”苗族姑娘龙玲2016年从贵州师范学院舞蹈专业毕业,通过人才引进回到家乡松桃县文化馆工作。她带着专业知识和青春视角,为当地文化传承注入新活力。“回到家乡,在这里跟着前辈学经验,成长速度快,‘村晚’这样的平台还能让年轻人直接挑大梁。我觉得西部有太多待发掘的机会,正好能让我把专业和家乡发展结合在一起。”龙玲说。

早在2000年,松桃县就举办过“村晚”,为当地群众文化活动埋下了种子。如今,在松桃县委宣传部、县文化馆等部门引领下,当地延续文化传承脉络,深入挖掘地方文化,鼓励村民创作反映时代新貌、融合地方元素、表达真实情感的原创作品。

松桃县盘石镇响水洞村是一个苗族村寨,村民们决定将苗族迁徙记忆搬上“村晚”舞台。从3岁孩童到耄耋老人,90多位村民参演了“苗族迁徙之盘石巨变”情景剧,生动演绎苗族先民的迁徙历程与如今安居乐业的故事。首次排练时,便让参演村民和围观群众热泪盈眶。

“90后”姑娘龙绯,2016年毕业于铜仁职业技术大学(原铜仁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2022年从县城来到响水洞村担任村委会副主任。“村晚”期间,她负责召集村民排练,从最初与村民沟通不畅,到如今能够妥善解决大小事,管理能力大幅提升。更让她动容的是“村晚”凝聚的力量:“群里招呼一声,村民就准时来排练。平时有摩擦的村民,在排练时聊几句就解开了矛盾,大家一心想把活动办好。”

今年入夏以来,盘石镇借助“村晚”热度,将“村晚”演出引进到黔东草海景区,吸引了周边群众及来自湖南、重庆等地的游客,目前景区游客增量居全市第二。

数字化让“村晚”走得更远。截至目前,松桃“村晚”已直播近30场,单场最高观看人次达185万,抖音话题“松桃村晚”视频播放量达5.2亿次。“村晚” 还实现从“送文化”到“创文化”的转变,过去多是专业演出队伍策划编排好节目,再到基层演出,村民作为观众被动接收文化服务;如今从节目主题构思、内容编排,到最终的舞台表演,均由村民自己完成,已有近4000位村民登台表演,170余项非遗得以展示。依托“村晚”带来的文旅热度,当地旅游消费等增加综合收入1200万元,同时解决上千人就业。

如今,松桃人茶余饭后总聊“村晚”。8月30日晚,“村晚”将迎来村村PK赛决赛,不少村寨已在筹备第二轮活动。张静说:“作为基层文艺工作者,我们会像‘考古’一样挖文化,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看到精彩节目,相信每个乡镇都将展现出新的精彩故事。”


备案号:沪ICP备2024044193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391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沪零字第P11747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沪网文(2024)2439-1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24070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06160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191-838 举报邮箱:dai@yidongjuece.com 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总机:010-57279123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莲宝路9号
Copyright 2018-2024 www.yidongjuec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