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动市县决策网报道
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3月22日在京揭晓。山东沂水跋山遗址群,福建平潭壳丘头遗址群,安徽郎溪磨盘山遗址,湖北荆门屈家岭遗址,河南永城王庄遗址,河南郑州商都书院街墓地,陕西清涧寨沟遗址,甘肃礼县四角坪遗址,山西霍州陈村瓷窑址,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按年代早晚排列)入选。
从旧石器时代到金元明时期,从黄土高原到蔚蓝南海,这些考古新发现涵盖范围广、学术价值高、科学意义大,成为过去一年田野考古工作的突出代表。
诠释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与交往交流
在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多个项目有力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进程和文明交流历程。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出水珐华彩莲纹梅瓶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位于海南岛与西沙群岛之间的南海海底,保存相对完好,文物数量巨大,年代比较明确,不仅是我国深海考古的重大发现,也是世界级重大考古发现。
这一发现完善了海上丝绸之路南海段航线的历史链条,实证了中国先民开发、利用、往来南海的历史事实,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往来与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陈星灿表示,这些遗址的相关发现对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对了解中西交流有重要贡献。
为文明进程和文化演进提供依据
多项考古新发现,对探究地区社会复杂化、文明化进程,认识中华文明的演进方式具有重要价值。
磨盘山遗址地理位置特殊,处于古代文化东传西递、南来北往的地理节点上。
这一遗址可为长江下游地区的文化演进提供典型范例,对于探究该地区以及整个长江下游史前社会复杂化、文明化进程,青铜时代的中原化进程,认识多元一体中华文明在皖南地区的演进方式具有重要价值。
商都书院街墓地出土部分青铜器
书院街墓地位于郑州商都内城东南,展示了中商早期高等级贵族丧葬礼制的规范。这是中央王朝都城内迄今所见年代最早的具有兆域(墓地四周的疆界)性质的高等级贵族墓地,凸显诸多礼制性的制度创新,也填补了商代青铜文化、黄金文化等相关文化空白。
“考古新发现为我们探讨不同地区的文明起源、文明化进程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资料,改变了我们对过去的认识。”陈星灿点评道。
多角度展示中华文明博大精深
此次揭晓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还有几项对进一步研究我国水利系统、建筑礼制、陶瓷等领域作出贡献。
屈家岭遗址是屈家岭文化的发现和命名地,是以屈家岭为核心,包括殷家岭、钟家岭和冢子坝等十余处地点的新石器时代大型遗址,距今约5900年至4200年。
2023年,遗址新发现多组水利系统,这些水利系统集抗旱与调蓄、生活用水和农业灌溉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标志着史前先民的治水理念从最初被动地防水御水转变为主动地控水用水,实现了从适应自然到改造自然的跨越。大型中心聚落、高等级建筑和水利工程设施,成为研究长江中游地区史前文明化进程的珍贵物证。
四角坪遗址是首次发现的规模宏大、格局规整的秦代大型建筑群,据推测是一处有着特殊形制和功能,与祭祀相关的礼制性建筑群。该建筑格局深刻影响了汉代德阳庙、王莽九庙甚至后来天坛、地坛的建筑风貌,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具有极强的礼仪性。
专家认为,四角坪遗址是国家祭祀变革与中国“大一统”历史进程的物化载体,体现了中国古代统一国家形成初期的风格和气魄。
陈村瓷窑址位于山西省临汾市霍州白龙镇陈村,揭露金元明时期多处窑业遗迹,出土大量瓷片和窑具。这一考古新发现填补了北方地区细白瓷发展史的缺环,是对中国陶瓷发展史的重大贡献。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关强表示,这些考古新发现,以更加鲜活的笔触生动展示了泱泱中华的悠久历史和博大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