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政易动决策网报道 清晨的徽县,阳光洒在嘉陵江面,老人们晨练,孩子们嬉戏,这座位于西秦岭南麓的小城,始终与自然和谐共处。然而二十年前,拥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徽县,还深陷于“要发展还是要生态”的艰难抉择中。
转变始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传播,为当地指明了绿色发展的新路径。徽县从河流治理入手,通过清淤疏浚、落实河长制、整治污染等一系列举措,让曾经浑浊的河道重焕清澈,为生态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以水为脉,向山而行。徽县依托良好生态,积极发展全域旅游。嘉陵镇田河村以千年古银杏群落为特色,打造“中国最美银杏村落”,发展民宿与乡村旅游;三滩片区凭借原始森林和瀑布景观,年吸引游客数十万人次。村民也从“守着风景饿肚子”变为“护好生态能致富”。
绿色农业同样成果显著。徽县成功打造“南秦岭”区域公共品牌,金徽酒、紫皮大蒜等产品获“甘味”品牌认证或国家地理标志,83个农产品通过绿色认证,生态农产品借助电商走向全国,有效带动群众增收。
在工业领域,徽县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金徽酒将厂区建成4A级景区,金徽矿业成为全国绿色矿山典范,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作为嘉陵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徽县还主动与流域县区协同保护,开展植树造林和环境治理,扛起“上游责任”,守护一江清水东流。
二十年实践证明,“绿水青山”就是徽县最宝贵的发展资源。这座秦巴山区小城,正持续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