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政易动决策网报道 昨日,国家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正式施行,明确所有AI生成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均须"亮明身份",通过显式(用户可感知)和隐式(数据中添加)两种方式标识。新规要求内容制作传播各主体履行责任,服务提供者需在生成、传播、下载等环节确保标识完整,个人用户发布时应主动声明。
新规落地后,微信、抖音、微博等主流社交平台迅速响应,更新用户协议要求发布者以显著方式标识AI生成内容。对未主动标识的行为,部分平台明确将采取限流、下架甚至封号措施,同时对疑似AI生成内容进行额外提示,帮助用户识别。此前,有市民发现短视频平台上"萌娃烧火洗菜"等虚构内容已添加"AI技术制作"提示,有效减少虚假信息误导。
作为我国人工智能领域首部"办法+强制性国家标准"组合拳,新规同步配套施行《网络安全技术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方法》国标,为标识技术实现提供精准指引。这一制度设计已获国际共识,美国、欧盟、新加坡等均在推进类似标识机制。中国科学院研究员肖尤丹指出,标识制度能以低成本实现高效监管,可追溯服务提供者责任,对AI抄袭、搬运等行为形成有力约束。
针对AI技术滥用问题,新规与此前"清朗·整治AI技术滥用"专项行动形成联动。该行动已拦截违规信息82万余条,处置账号1400余个,当前平台重点整治AI生成低俗视频、虚拟育儿"专家"、虚假军事内容等乱象。不过,机器审核导致原创内容被误判为"疑似AI合成"的情况时有发生,业内建议平台完善复核机制,建立申诉渠道,引入专家评估提升识别准确性。
此次新规以"小切口"解决AI技术快速发展带来的监管难题,既为内容识别提供制度保障,也为全球AI治理贡献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