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政易动决策网报道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正深度融入社会各领域。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动育人从知识传授向能力提升转变,鼓励全民学习AI新知识。然而,AI存在数据偏见、算法幻觉等缺陷,其解决问题依赖概率,难以实现现实世界的因果推理,盲目依赖会削弱人的认知与解决问题能力。
多位专家指出,AI时代教育需以批判性思维为核心。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院士认为,人工智能与批判性思维的“双螺旋结构”将是智能时代教育生态的内核;南京大学陈道蓄教授强调,AI迈向强人工智能的十年关键期,高等教育需构建新型范式,将“思维力与创新力”培养置于核心,而批判性思维是基础。
批判性思维培养需分阶段推进。天津大学顾佩华指出,基础教育应重点培养探究意愿,高等教育则强化探究技能,前提是提出好问题——当前学生普遍缺乏提问意识。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曾强调“没有批判性思维教育就没有真正的素质教育”,多位专家共识,大国博弈所需人才首要能力便是批判性思维,人才培养需确立“提问比答案更重要”的导向。
教育领域正探索实践路径。天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专家提出,需调整人才培养指挥棒,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均需增加批判性思维课程;长沙理工大学杜荣华建议以批判性思维为主线,围绕“听说读写”培养学术人才“六会能力”。面对AI可能引发的“思维退化”风险,教育需系统强化批判性思维训练,引导学生在人机协同中成为学习主导者,而非被动接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