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惠及全国中度以上失能老年人的养老服务消费补贴政策,将于今年年底前全面实施。该政策试点工作已于今年7月在浙江、山东、重庆三省及沈阳、滁州、新余、成都四市率先启动。
“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困境如何破解?这项聚焦于解决失能老人生活照料与医疗护理服务(如助餐、助浴、助洁、助行、助急、助医、护理协助、排泄护理、康复护理等)刚需的政策,被寄予厚望。
政策价值:从兜底到普惠的跨越
“这次补贴失能老人是‘真金白银’,对养老服务发展意义重大。”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教授陆杰华指出其四大核心价值:
1.覆盖范围扩大:政策从过去侧重兜底保障,转向惠及所有经评估达到中度以上失能的老年人,更具普惠性。
2.补贴方向转变:从主要补贴养老服务机构(补供给),转向直接补贴有照护需求的老年人及其家庭(补需求),精准回应刚需。
3.城乡公平可及:补贴覆盖城乡,且力求待遇公平,这对农村失能老人尤为利好。
4.全国推广提速:从三省四地的局部试点,快速推进到年底全国范围实施。
补贴力度:真金白银减轻负担
陆杰华教授认为,鉴于覆盖全国众多中度失能老人,补贴力度可观。具体标准为:入住养老机构接受全日、短期或日间托养服务的,每月补贴800元;享受居家上门服务的,每月补贴500元。“综合计算,年度投入规模将达数百亿元。”他强调其作用在于:
显著减轻家庭负担:直接缓解失能老人家庭的经济压力。
激活服务市场:对机构服务的补贴有助于提升入住率;居家补贴则能减轻家庭照护者的财力和精力消耗。
落地关键:破解农村服务短板
如何确保政策红利,特别是农村老人能真正享受到位?陆杰华点出三大关键:
1.增加服务供给:农村养老服务资源匮乏是整体体系的短板,需借此契机大力增加农村养老服务机构数量。
2.优化资源配置:确保农村及偏远地区养老服务资源有效配置和可及性。
3.提升专业能力:农村地区专业化的上门服务(如助浴、助医、康复护理)普遍缺失,亟需加强专业队伍建设。若不解决这三点,农村地区的补贴效果恐将打折。
政策协同:与长护险形成合力
新补贴政策如何与已有的长期护理保险(长护险)配合?陆杰华解释,符合条件的失能老人可叠加享受长护险待遇,个人自付部分也能按规定用此补贴抵扣,相当于拓展了服务能力。“未来可探索进一步提高抵扣比例,并在现有十四项服务清单基础上,根据需求适当增加服务内容。”
未来展望:从项目走向制度
对于政策持续性,陆杰华表示:“当前是以项目形式推进,我们期待试点满十二个月后,能总结经验,评估效果,推动项目向长期稳定的制度转化。”他特别强调,在推广过程中,强化资金监管、防范风险、守住底线至关重要,这是项目成功转向制度的关键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