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普通的智能手机,经过软件定制并插入量子SIM卡,就能实现无法被窃听的量子加密通话。在合肥中电信量子信息科技集团展厅内,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了这项融合量子加密与即时通信的技术。该集团打造的量子密信密话产品已吸引近600万用户。作为我国量子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合肥汇聚了全国近三分之一的量子科技企业,正全力推动前沿科技转化为驱动未来产业发展的强劲引擎。
量子产业能在合肥落地生根,得益于当地突出的技术优势。“合肥拥有中国科大等顶尖机构,是全国乃至全球量子研发领先城市之一,”中电信量子集团董事长吕品表示,企业落户正是看中这里的创新生态,期望与科研院所及产业链伙伴共建量子科技产业生态。然而,技术从实验室迈向生产线,离不开产学研深度融合。合肥市科技局副局长吕波介绍,当地成立量子产业服务专班,实施“揭榜挂帅”科技攻关,单个项目最高支持1000万元,有效降低企业研发成本。这种协同创新显著加速了成果转化——中电信量子集团参与投资的企业,依托中国科大潘建伟团队突破的远距离单光子成像技术,3至5年内就实现了雷达系统产品上市,而过去同类转化需耗时10余年。
“产品如种子,成长需要沃土与精心培育,”吕波强调,针对量子产业不同发展阶段需精准施策。初创期企业最需资金支持:幺正量子科技成立时面临资金缺口,合肥市及高新区投资机构及时注入3000万元,助其一年内完成量子计算工程机研制。当产业初具规模,应用场景牵引成为关键。2023年,国内首座全面应用量子测量、通信与计算技术的变电站——220千伏合肥候店量子示范站投用,标志着量子技术在电力领域实现产业化突破。合肥市通过“三新”认定、“三首”评定等政策,持续推动量子产品应用迭代。
如今,合肥高新区“量子大道”(云飞路)已集聚30余家量子龙头企业,全市量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近90家居全国首位。从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到工程化与产业化,合肥初步构建起量子产业的完整生态链,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了生动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