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意义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其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是构建国民经济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底盘”。唯有通过新质生产力对农业的升级改造,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才能为工业及其他产业的新质生产力发展奠定坚实基础。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政策保障与方向指引。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转型动力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标志着我国农业进入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新阶段。其本质是先进技术与传统农业的深度融合,推动农业向“高效、智能、绿色”的现代农业加速转型。一方面,颠覆性技术引发产业与效率革命;另一方面,技术创新倒逼管理及制度变革,形成“技术—产业—制度—治理”四位一体的农业农村发展新范式,构建现代化的新型动力系统。
现代化水平的全面提升
农业新质生产力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三大技术体系支撑现代化升级:
数字化:依托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实现数据驱动决策;
智能化:应用人工智能、机器人、自动控制推动精准化生产;
绿色化:采用生物农药、有机肥料、生态循环技术促进农业与生态协同。
智慧农场、牧场、渔场的普及,让农民从“会种田”转向“慧种田”,实现高产高效。
生产要素与生产关系的优化重构
农业新质生产力通过培育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业劳动者,全面提升农村管理水平;新型经营主体与产业化联合体重构生产组织体系。同时,数字乡村管理平台为乡村植入“智慧脑”“千里眼”“神经元”,推动治理智能化、高效化,打造宜居生活环境。
三要素协同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农业新质生产力通过劳动者素质提升、劳动资料优化、劳动对象创新,实现全要素生产率跃升:
1.培育新型劳动者:通过教育培训,使农民掌握智能设备操作、精准农业技术及信息化管理技能;
2.优化劳动资料:无人农机、智慧大棚、垂直植物工厂等智能装备与设施,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精准化管理;
3.创新劳动对象:以基因工程良种应对自然灾害,高标准农田保障稳产,新型肥料推动绿色生产,拓展农业深度。
发展路径与政策发力点
加快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需多措并举:
1.强化前沿科技攻关:聚焦生物、信息、纳米、能源技术,提升农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2.推动产业高端转型:以技术引领改造传统产业、布局未来产业,发展新动能;
深化生产关系改革:培育新型主体,创新科技体制,构建适配新质生产力的现代农业经营模式。